建炎三年的春风,并未吹散东南沿海的紧张与肃杀。林墨兰定下的“跨海立基,抗金聚义”之策,开始如同精密的机械,在各个层面悄然运转,发出沉闷而有力的初鸣。
---
福州定策,文武并进
望海阁内,林墨兰面前铺开详尽的福建路舆图,其上已标注了密密麻麻的符号。
“嘉儿。”她看向气质愈发沉稳的长子林嘉,“你既已接触地方事务,可知掌控一地,首要为何?”
林嘉略一思索,答道:“回母亲,首在民心,次在钱粮,再次方为兵甲。”
“不错。”墨兰赞许地点头,“然乱世之中,此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我予你三年时间,以‘惠丰号’、‘济安堂’为明线,以‘灰蟒’为暗线,将这福州乃至福建路,真正变成我林氏扎根之地。”
她具体部署:
· 民生渗透:“济安堂”需在福建路各州县广设分号,不仅施药,更要参与赈灾、修路、兴修水利,将善名深入乡野。
· 经济掌控:“惠丰号”需掌控更多的粮行、布庄、盐引,并与本地海商、士绅结成利益联盟,潜移默化地控制经济命脉。
· 情报网络:“灰蟒”需像水银泻地般,渗透进各级衙门、驻军、乃至士林清议圈子,掌握官员阴私、军队动向与地方舆情。
“记住,非到万不得已,绝不使用武力。我们要让这福建路的百姓和官员觉得,离不开我们,而非惧怕我们。”
---
雏凤初鸣,剑指叛逆
与此同时,林墨兰交给了长女林妙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
“妙儿,金人主力北返,然沿海一带,多有溃兵、海盗,乃至一些投靠金人、为虎作伥的汉奸武装,劫掠商旅,残害百姓,甚至威胁我海外航线。”墨兰将一份名单递给林妙,“这些人,便是你‘潜蛟卫’磨砺锋芒的第一块试剑石。”
林妙接过名单,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母亲放心,女儿定让他们知道,这海,是谁家的海!”
不过月余,林妙率领以“潜蛟卫”为骨干、辅以部分收编的宋军水师精锐组成的舰队,自福州港悄然出发。
首战,便选定了盘踞在闽浙交界处嵊泗列岛的一股最大海盗。此伙海盗不仅劫掠商船,更与金人暗通款曲,为其提供沿海情报。林妙利用新式望远镜于夜间观测,精准定位其主力船队泊地,而后以“定海号”为首的数艘炮舰远程炮火覆盖,再以装备“神机三眼铳”的“潜蛟卫”乘快艇突袭登陆。一夜之间,这股横行多年的海盗便被连根拔起,其匪首的首级被悬挂于福州码头,以儆效尤。
此战,林妙展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沉着与狠辣,用兵果决,战术新颖,“林家女将”的威名,开始在海疆传扬。
---
海外捷报,技术突破
就在林妙于海上扬威之时,澎湖基地也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在林长榆与赵明蕙的主持下,格物院海外分部取得了两项重大突破:
1. “青鸾三型”火炮:在二代基础上,通过改进钢材冶炼和膛线技术(基于墨兰提供的模糊概念引导),射程与精准度再上一个台阶,并开始尝试标准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加快列装速度。
2. “飞火”原型机:这是一种基于大型弓弩平台,可发射装有猛火油和延时引信罐子的远程武器,虽准头欠佳,但用于攻击固定目标(如港口、营地)或进行火攻,威力骇人。这是对现有火器体系的重要补充。
同时,陈氏商队自西方带回消息,他们成功与几个地中海城邦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并用丝绸和瓷器,换回了一批擅长建造大型盖伦帆船的工匠,以及数门性能不错的西方早期加农炮,为格物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与思路。
---
暗流涌动,朝堂博弈
林氏在东南的迅猛发展,不可能完全瞒过南宋朝廷的耳目。临安(杭州)方面,对于这个手握重兵、富可敌国,且不太听话的“韩络夫人林氏”,疑虑与忌惮日深。
有御史上书,弹劾林氏“私募水军,擅启边衅”,要求朝廷收缴其船舰,将林妙“召入临安约束”。
对此,林墨兰早有准备。她一方面让韩络(虽改姓,但对外仍多用旧称)以老臣身份上书,陈情剿匪乃为保境安民,水军皆为保商护航之私兵,绝无二心;另一方面,则通过早已渗透的渠道,将大量金银“捐赠”给朝廷中以宰相黄潜善、汪伯彦为首的主和派,并暗示若能维持东南现状,日后“孝敬”绝不会少。
在软硬兼施,以及现实需要(南宋初立,财政捉襟见肘,且需倚重海上贸易)下,朝廷最终对此事不了了之,只是下了一道不痛不痒的申饬文书。
---
根基深植,未来可期
建炎三年的这个夏天,林墨兰坐镇望海阁,接收着来自各方的情报:
· 林嘉在福建的根基经营稳步推进,民心与财赋日渐稳固。
· 林妙肃清沿海,初露锋芒,“潜蛟卫”经此历练,战力更甚。
· 海外技术持续突破,海军力量与日俱增。
· 朝廷的试探被成功化解,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她看着在沙盘前与弟弟林笙激烈讨论战术的林妙,又看了看正在仔细核对“济安堂”各地账目的林嘉,眼中流露出欣慰。
雏凤清音,已震于寰宇。
她播下的种子,正在这片饱经创伤的土地上,顽强地生根发芽,终将长成参天大树,荫蔽一方,乃至……改变这天下的格局。
(第513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