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心谋划的同时,魏友泉决定不再被动等待对方出招。他选择了主动出击,跨洲越洋,将战火引向对手的腹地。
一支以david为首的精干谈判团队,受命秘密前往欧洲。他们的公开使命,是代表魏氏集团,就“此前因误会和第三方挑唆而产生的不愉快”与罗斯柴尔德家族进行沟通,探讨在“某些共同感兴趣的领域”是否存在“合作的可能性”。这看似是服软求和的姿态,实则是魏友泉精心设计的一场战略试探和施压。他授意david,态度上要做到不卑不亢,既要充分展示魏氏的实力和绝不低头的决心,也要巧妙地留出看似合理的转圜空间,以此来迷惑对手,试探其真实意图和底线,并伺机寻找分化瓦解的机会。
在瑞士阿尔卑斯山麓深处,一座拥有数百年历史、守卫森严的古堡内,老罗斯柴尔德接见了david。会客厅布置得如同博物馆,墙上挂着伦勃朗的真迹,空气中弥漫着旧木头和雪茄的混合气息。年近七旬的老罗斯柴尔德坐在一张巨大的桃花心木书桌后,虽然头发银白,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带着古老家族掌舵人特有的傲慢和审视。
会谈在一种礼貌而疏离的氛围中进行。david按照魏友泉的指示,清晰地传达了魏氏的立场和“合作”的试探。老罗斯柴尔德静静地听着,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变化。待david说完,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带着一丝冷嘲:“魏先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对手,年轻,富有活力,甚至……有些鲁莽。”他顿了顿,灰蓝色的眼睛直视david,“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荣誉,不容侵犯。欧洲市场的游戏规则,与亚洲或许有所不同,这里更注重……传统、信誉和长期的布局。”言语间充满了暗示和不易察觉的威胁。会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老罗斯柴尔德像一堵冰冷的石墙,拒绝了所有试探,但彼此都通过这次接触,摸清了对方部分底牌和底线——这是一场硬仗。
然而,david的欧洲之行并非全无收获。通过秘密渠道,他的团队成功接触到了老罗斯柴尔德的侄子——亚历山大·罗斯柴尔德。在一家隐秘的私人俱乐部里,四十多岁、衣着更显时尚、带着硅谷精英气质的亚历山大,私下表达了对伯父固执己见、沉迷于旧日荣光、导致家族错失多次转型机会的强烈不满。他对魏氏在创新领域的成就,尤其是“新绿洲计划”中应用的尖端环保技术,表现出不加掩饰的兴趣。“家族需要看向未来,而不是永远守着过去的矿坑和烟囱。”他如是说。虽然具体的合作尚未达成,但亚历山大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潜在突破口,一颗可能从罗斯柴尔德堡垒内部引爆的炸弹。
就在魏友泉将注意力集中在欧洲战线时,亚洲市场传来一丝微妙的波动。与魏氏在东南亚几个新兴市场存在竞争关系的另一家中等规模财团——“泰昌实业”,开始小规模、试探性地在二级市场收购魏氏旗下某家上市子公司(业务涉及绿色建材)的流通股。动作非常隐蔽,收购量不大,但持续且耐心,不像普通的财务投资。
这一动向立刻引起了魏氏亚洲区团队的警惕。情报迅速汇总到魏友泉这里。他站在巨大的全球战略图前,沉吟片刻,判断道:“这不像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直接风格,太委婉,太小气。更像是一次试探性的骚扰,可能是他们策动,用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和资源,也可能是其他嗅到腥味、想趁火打劫、捡点便宜的本地豺狼。”他迅速下达指令:“命令亚洲团队,严密监控泰昌实业的一切动向,提高警惕,但暂不采取过激反应,避免被拖入多线作战的泥潭,当前核心仍在欧洲。”
综合各方汇聚而来的情报,魏友泉清晰地意识到,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较量,绝不会是一场短暂的闪电战,而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综合战。这场战争将远超资本的博弈,涉及舆论操控、地缘政治影响力、甚至家族内部的权斗。对方这个古老的帝国,绝不会因一次失败而轻易罢休,下一次的反扑,必定更加凶猛、更加隐蔽、也更加复杂。
他独自站在办公室那幅巨大的世界电子地图前,目光如炬,缓缓扫过欧洲那片密集标注着罗斯柴尔德势力范围的区域。压力依然如山,但他此刻的心境,却与以往面对强敌时有所不同。他的身后,有一个稳固的、温暖的“家”作为他永不陷落的堡垒;他的身边,有苏晚这样一位不仅是生活伴侣,更是能给予他关键战略提醒的智慧盟友。这份前所未有的支撑感,化作了沉静的底气和应对一切惊涛骇浪的沉稳力量。山雨欲来,但他已严阵以待。
魏氏集团总部顶层的战略室内,空气仿佛凝固成了沉重的琥珀。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不再仅仅是跳动的K线图和资金流向,而是分割成了多个画面:欧洲主要财经媒体的头条新闻滚动播报、复杂的欧盟环保法规条款、以及魏氏在欧洲几个关键新能源项目所在地的卫星地图,上面被标记出了刺眼的红色预警符号。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反击,如同深谙合纵连横之道的古老贵族,没有选择硬碰硬的资本对轰,而是采取了更阴险、更耗费心力的“软刀子割肉”战术。
首先发难的是行政壁垒。在比利时,魏氏一个已经进入最终环评阶段的近海风电场项目,被当地环保部门以“需要进一步评估对候鸟迁徙路线的潜在影响”为由,无限期搁置了审批流程,尽管魏氏提交的环评报告堪称业内典范。在葡萄牙,一个大型太阳能电站的土地许可证,被当地历史保护协会突然提出异议,声称项目用地边缘可能埋藏有“具有历史价值的古罗马遗迹遗址”,需要开展长达数年的考古勘探。在德国,针对魏氏收购一家本土新能源技术公司的反垄断审查,突然被额外增加了数十个堪称刁难的补充材料要求,审查期被无限期拉长。
这些手段并非明目张胆的违法,而是充分利用了欧洲繁琐的官僚程序、严苛的环保法规以及复杂的地方保护主义情绪。每一道看似“合规”的拖延,都意味着魏氏巨额的前期投入被套牢,每日都在产生惊人的财务成本,更致命的是,严重打乱了“新绿洲计划”在欧洲的推进时间表。
与此同时,舆论战场也硝烟再起。几家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关系密切的欧洲主流媒体,开始连篇累牍地发表“深度分析”文章。它们不再直接攻击魏氏的技术或财务,而是巧妙地质疑魏氏作为“亚洲新兴资本”进入欧洲市场的“真正动机”和“文化适应性”。文章引经据典,暗示魏氏这种高效的、规模化的新能源开发模式,可能“破坏欧洲乡村宁静的传统景观”和“本地社区独特的文化生态”,将商业行为上升到了文明冲突的敏感高度,极具煽动性。更有甚者,有议员在议会上拿着经过剪辑的、显示魏氏项目工地“破坏自然”的模糊照片,公开呼吁“对来自东方的资本进行更严格的审查,以保护欧洲的绿色未来不被单一利益集团主导”。
雪上加霜的是金融层面的挤压。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盘根错节的几家欧陆老牌私人银行,几乎同步以“近期地缘政治风险升高,需重新评估信贷风险”为由,对魏氏欧洲子公司的几笔关键循环信贷额度的续期审批,采取了异常拖延和苛刻的态度。虽然并未直接断贷,但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魏氏欧洲业务的头顶,严重影响了其财务规划和运营信心。
魏友泉坐在战略室中央,面前是堆积如山的法律文件、舆情报告和财务模型。他下巴冒出了青色的胡茬,连续数日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让他的眼下带着浓重的阴影,但那双深邃的眼眸,却如同在暴风雨中航行的船长,依旧锐利、冷静,紧紧盯着前方的惊涛骇浪。
“法务团队牵头,聘请当地最顶尖的游说公司和环保法律顾问,组成专项小组,针对每个被刁难的项目,逐一制定应对策略。该上诉的上诉,该行政复议的申请复议,必要时候,启动国际仲裁程序。我们要在规则内,和他们打一场持久战。”他的指令清晰冷静,听不出一丝慌乱。
“财务部,启动b计划。缩减对欧洲非核心业务的投入,将资源集中保障受困项目。同时,加快与中东主权基金和新加坡淡马锡等亚洲友好资本的谈判,争取尽快落实备用信贷额度。欧洲这边的银行,能维持就维持,但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们身上。”他深知,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绝不能被人掐住喉咙。
“公关部,改变策略。不要只发声明辟谣,那样只会陷入对方设定的议题。主动出击,邀请一批欧洲本土的、有公信力的环保专家、社区代表和独立媒体,组团去我们运营成熟的北欧项目实地考察,让他们亲眼看看我们是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共赢。用事实说话,争夺话语权。”这是他从苏晚之前的提醒中获得的灵感。
“元域资本”总部顶楼的办公室,如同一座用冰冷玻璃和钛合金构筑的现代迷宫。这里空气恒温,光线经过精密计算,最大化工作效率,也最大限度地剥夺了人性的温度。压力是这里唯一的流通货币,而魏友泉,就是这座迷宫的铸造者和绝对主宰。
林安娜是这座迷宫里的新星。二十七岁,哈佛商学院与mIt media Lab的双料天才,被魏友泉亲自从硅谷挖来,负责“元域资本”最前沿的科技与媒体投资板块。她有着锐利的黑色短发,眼神冷静得像精密仪器,做事风格以凌厉、精准和不近人情着称,在短短一年内,就以几个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投资项目,赢得了“女魔头”的称号,也赢得了魏友泉的格外关注。
然而,再坚硬的铠甲也有缝隙。连续三个月,为了狙击一个来自欧洲的老牌财团,争夺一家关乎未来人工智能底层架构的初创公司,林安娜带领的团队几乎不眠不休。压力如同实质的水银,无孔不入。在又一次通宵达旦的数据分析和策略推演后,团队其他成员几乎虚脱,林安娜依然挺直脊背,向魏友泉做最终汇报。
巨大的弧形屏幕上数据流动,她的声音清晰,逻辑缜密,但魏友泉还是捕捉到了她眼角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以及握着激光笔的、微微颤抖的指尖。
“……综上所述,这是我们能拿出的最优方案,胜算在七成以上。”她结束陈述,看向魏友泉,等待裁决。
魏友泉没有立刻评价方案,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她,那目光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近乎残忍的玩味。他欣赏她的才华,更欣赏她在这种极限压力下依然不肯弯曲的韧性。这种欣赏,在特定的环境和时刻,很容易滑向一种更私密的占有欲。
“都出去。”魏友泉的声音不高,却让会议室里残存的几个人如蒙大赦,迅速离开。只剩下他和林安娜。
会议室的门无声合拢,将外界的喧嚣隔绝。
“你到极限了,安娜。”魏友泉起身,缓步走到她面前,距离近得能闻到她身上淡淡的咖啡味和一丝属于女性的、被汗水微微浸透的气息。
林安娜身体一僵,下意识地想后退,却强自镇定:“魏先生,我可以……”
“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魏友泉打断她,手指轻轻拂过她放在桌面上、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的手,“但我不想失去你这把好用的刀。过度使用,刀刃会卷,也会伤到自己。”
他的触碰带着电流,让林安娜浑身一颤。那不是出于情欲,而是一种被更高阶掠食者触碰时,本能般的战栗。她很清楚这位老板的作风,他的世界没有边界,只有价值与效用。她也听说过一些关于他私生活的模糊传闻。
“谢谢魏先生关心,我还能坚持。”她试图抽回手,却被魏友泉更紧地按住。
“坚持?”他低笑,气息拂过她的耳廓,“在我这里,不需要无谓的坚持。我需要的是绝对的有效。”他的另一只手,揽住了她的腰,将她拉近,迫使她直视他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放松,安娜。这是命令。”
那一刻,林安娜脑中闪过无数念头——职业生涯、旁人的非议、内心仅存的骄傲……但最终,对权力的敬畏,对这位男人那复杂难言的、混合着恐惧与畸形的崇拜,以及长期高压下濒临崩溃、渴望找到一个宣泄口或一个更强力依靠的脆弱,让她放弃了抵抗。
在冰冷的数据屏幕光芒映照下,在堆满关乎亿万资金决策文件的会议桌上,一场基于权力不对等、发生在极端压力下的办公室情欲,如同暗夜里悄然滋生的毒蕈,悄然发生。
没有温情,更像是一场沉默的角力与征服。魏友泉在其中释放着他在更高层面博弈中积累的压力,也享受着对这位平日里冷硬下属的绝对掌控。而林安娜,则在这种近乎屈辱的亲密中,感受到一种扭曲的、与权力核心连接的病态安全感,以及一种自我毁灭般的堕落的快感。
事后,魏友泉整理好衣着,仿佛什么都没发生,重新坐回主位,语气恢复了公事公办的冷静:“方案可以执行,细节你再优化一下。明天我要看到最终版。”
林安娜衣衫凌乱,脸色苍白,她默默地整理着自己,手指依旧微微颤抖,但眼神里某些东西已经改变了。她点了点头,声音沙哑:“是,魏先生。”
她离开了会议室,背影依旧挺拔,但步伐间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滞重。
魏友泉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门外,眼神没有任何波澜。对他而言,这不过是高压环境下的一次压力释放,一次对有价值下属的“特别安抚”与更深层次的绑定。林安娜是他精心挑选和打磨的利器,他需要确保这把刀绝对锋利,也绝对……顺手。
人性?在绝对的权力和利益面前,那不过是用来计算风险和收益的变量之一。
他按下内部通讯键:“李铮,准备车,回家。”
新的征途在等待,而刚刚发生在这间冰冷办公室的一切,如同滴入深潭的一滴墨,迅速消散,只在当事人心底,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混合着欲望、屈从与权力诱惑的复杂刻痕。这座玻璃迷宫,困住的不仅是事业,还有灵魂。
战略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越洋电话会议一场接一场。就在魏友泉全身心应对欧洲僵局的这段时间里,家中的苏晚,身体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她的孕肚已经明显隆起,像揣着一个熟透的西瓜,行动间不得不更加缓慢和小心。但她并没有安心静养,反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溯光艺术基金”的筹备中。她坚持亲自审阅首批青年艺术家的申请材料,与聘请的学术委员会专家进行线上讨论,甚至挺着肚子,在助理的陪伴下,低调拜访了几位艺坛泰斗,邀请他们出任基金顾问。她知道,这是她的战场,是她实现自身价值、并与丈夫并肩的方式。每晚,她都会等魏友泉回来,哪怕只是简单说几句话,问问他累不累,吃没吃饭,用这种无声的陪伴,告诉他这个家永远是他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