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变法开始之后,清政府中的守旧派不能容忍变法运动的开展。 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慈禧太后的近臣奕匡、李莲英甚至跪请太后“垂帘听政”
于是6月16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并在6月15日任命了自己的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做好政变的准备。
6月16日,由于是第一次受到光绪帝的接见,康有为早早就在等候传旨的朝房里等候。这时候,昨日刚被任命为直隶总督荣禄刚好也要面见皇帝以表示对皇帝的感恩,也进了朝房。
康有为见来人是慈禧太后的宠臣,故作未见,并未给朝廷大员荣禄行礼。
荣禄看见康有为后,反而主动向康有为主动打起招呼:“你是经天纬地的大才啊,请问对于时局有什么好办法吗?”
没什么政治斗争经验的康有为,也不绕弯子,而是直接硬邦邦地回答道:“非变法不能救中国!”
让人意外的是荣禄竟然点了点头,接着又说道:“我也知道朝廷需要变法了,但问题是,数百年所形成的法,岂能是说变就变得了的?”
从荣禄的角度来说,变法并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太过于剧烈,而是要循序渐进。
康有为想不想,便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杀几个一二品的大员,则新法行矣。”
康有为的话让荣禄打了一个冷战,这个连皇帝面都还没见过的人,怎么如此习性,倘若他日让他掌权,岂不是会为所欲为了!之后荣禄觉得脖子上倏地一下,掠过一阵寒风,心中已暗中将维新党党人列为必杀之人。
光绪帝先是召见了走流程的荣禄,之后才召见了康有为。
康有为见到年轻英俊的光绪帝,立马上前拜谢光绪帝的召见。
光绪帝初见康有为,仔细打量了一番,感觉还是比自己想象差了一点。
康有为起身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向皇帝说道:“大清朝再这样下去恐怕快要灭亡了。”
光绪帝脸色虽然不好看,但是嘴上却道:“这都是那些保守的大臣造成的。”
康有为忙道:“皇上要靠他们来革新,那是缘木求鱼。”
光绪帝点了点头,问道:“先生有什么高见?”
康有为知道难得有在皇帝面前汇报的机会,便争分夺秒地阐述自己的变法主张。他先是否定现有的科举制度,因为他们使整个国家沉湎于过时的知识中,对国外一无所知,甚至是一团漆黑。
然后,康有为又详细阐述他的变法的具体措施,从变革的必要性讲起,一直说到变革到底应该怎样变,变多少等问题。康有为滔滔不绝地阐述着。
原来康有为语速慢,光绪帝还基本上能听得懂他广东口音的官话。但是语速快了之后,光绪帝虽然很耐心地听着,但是还是有点吃力。
不过,光绪帝还是坚持了下来,两人会面了两个多小时,光绪帝才示意结束。
望着离去的康有为背影,光绪帝突然想起一个人!一个曾经让自己以为自己将成为大清中兴皇帝的人。记得闽粤两地官员官话都说得不好。听李鸿章和张謇说,那岳天虽未有何功名,但举止得当,一口官话说得也挺好,不仔细听还听不出他是闽人。
“可惜啊!”思量了好一会儿,光绪帝才发出一声感慨。
殊不知,这次光绪帝接见康有为的事情,当天傍晚便传达慈禧太后那边了。
慈禧太后思量了一番,第二天便让传懿旨给避居在贤良寺中李鸿章。
为了什么召见李鸿章呢!原因很简单,现在大清朝的军力只能仰仗袁世凯编练的新军,而袁世凯出自李鸿章的淮军,在练兵过程中,广泛招纳淮系故将!所以面临即将到来的斗争,从清廷内部来看最大变数就是袁世凯的新军。
当然,从外部来看清廷内斗最大的变数便是东北特区和帝国主义势力。但是慈禧太后和后世的常凯申一样,认为攘外必先安内,于是李鸿章自然是要召见的。
居住在贤良寺的李鸿章接到慈禧太后懿旨时,一点也没有感到奇怪!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他在之前接到了一封不知怎么出现在自己卧室的信件。
当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李鸿章委婉地问了自己的下人,没人能说出这封信的来源。李鸿章沉思了一会,还是没将这封存在的消息传开,而是关闭了房门,戴上手套,拆开信件,看了起来。
信件寥寥数行,但是将关键信息传递给了李鸿章。信上没有落款,甚至用的都是隐喻,但是李鸿章已经知晓信的来源和要求,以及自己将获得的报酬。
思量了一会儿,李鸿章脸上现出了久违的笑容,随后将信件放在油灯上烧了,方才吩咐下人,做好自己明天前往颐和园的准备。
翌日,李鸿章一大早便赶到了颐和园候着。慈禧太后用过早饭之后,便接见了这个同治中兴的重臣。
李鸿章一如既往地躬着身子等着慈禧太后的接见。慈禧太后见李鸿章还如原来那般恭顺,便吩咐李莲英给李鸿章弄了个软坐。
待李鸿章落座之后,慈禧太后才道:“听闻李爱卿现下仍然避居贤良寺,是否还习惯!若是住不惯,咱家(历史记载慈禧的自称)倒是可以命人,给李爱卿在京城里安排一个住处!”
李鸿章忙站起来,躬身谢道:“感谢老佛爷照拂!罪臣不敢!”
慈禧太后听李鸿章自称“罪臣”,便知道他对自己现在的处境颇为不满,不过慈禧太后也不在意,只是道:“咱家现在知晓李爱卿乃忠君爱国之能人!朝中必有再用人之计,徐徐恢复罢了!”
慈禧太后也不是画大饼的人,而是真的会去照拂自己小弟,不然哪里来的那么多小弟!她这话讲得也有道理,甲午一战,淮军败得实在是太惨了,要不是岳天的横空出世,恐怕李鸿章处境会更惨。所以要让李鸿章重新走上巅峰,阻力太大了。
李鸿章忙口中称不敢。
慈禧太后也不废话,接着便问起康有为道:“前日,皇上召见了康有为!上次你在总理衙门见过此人,也问过话!可知晓此人品性如何?”
李鸿章想起了康有为那天在总理衙门的表现,又想起昨日见过的那封迷信,于是便将康有为描绘成一个幼稚而浮躁的书生,毫不犹豫地道:“这个人是个死读书的书生,也如市井中喜欢争强好胜打官司的人。对我大清上下不甚了解,多空谈,少务实!实不是良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