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秦风预警及时,措施得力,但大自然的规律终究难以完全逆转。在持续干旱的催化下,关中地区的蝗虫还是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爆发期。
数日之间,仿佛一夜醒来,京兆东部、同州、华州等地的天空,骤然黯淡了下来。不是乌云,而是由无数只飞蝗组成的“虫云”!它们成群结队,遮天蔽日,振翅之声如同千军万马奔腾,又如同暴雨降临前密集的雨点敲打树叶,令人心悸。
蝗群过处,如同风卷残云。原本在抗旱中侥幸存活的些许麦苗残余、树叶、杂草,甚至农户晾晒的衣物、糊窗的桑皮纸,都在瞬间被啃噬一空!天地间仿佛只剩下那令人绝望的“沙沙”咀嚼声。
真正的考验,来临了!
若按照以往的应对方式,地方官员除了组织百姓敲锣打鼓、焚烧香蒿试图驱散(效果甚微),便是上报朝廷请求赈济,然后无奈地看着庄稼被毁,等待饥荒的蔓延。
然而这一次,情况截然不同!
在蝗群主力尚未抵达之前,秦风基于前期情报预判出的几条主要迁移路径上,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
基于“分区负责,悬赏捕蝗”的策略,各州县早已动员起来。当遮天蔽日的蝗群扑来时,等待它们的,不再是惊慌失措的百姓,而是组织有序的捕蝗大军!田间地头,河滩山坡,无数百姓手持网具、扫帚,甚至脱下衣服当工具,拼命扑打着落地的蝗虫。身后,由官府设立的“收蝗点”排起了长龙,人们将捕获的蝗虫过秤,当场换取粮食或铜钱,脸上虽然带着与虫灾搏斗的疲惫,眼中却闪烁着能够依靠劳动换取生存物资的希望光芒。
“快!这边落下来一大片!”
“网子!快用网子!”
“别怕!抓了就能换粮!”
呼喊声,虫翅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悲壮而又充满生机的抗灾图卷。
在蝗群密集降落的地点,预先挖掘的无数道深沟发挥了巨大作用。蝗虫跳跃迁飞时,纷纷落入沟中,早已守候在旁的民众立刻上前掩埋。夜晚,连绵的篝火堆成了死亡的陷阱,无数飞蝗趋光而来,葬身火海。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一些靠近池塘、溪流的村落,成群的鸭子被放了出来。这些被《快速养鸭治蝗指南》催生出来的“生物武器”,看到铺天盖地的蝗虫,如同看到了自助盛宴,兴奋地“嘎嘎”叫着,疯狂啄食,效率惊人,成了对抗落地蝗虫的一支奇兵。
秦风坐镇总指挥部,各地的情报如雪片般飞来。虫群到了何处,当地应对情况如何,捕杀数量多少,损失几何……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压力巨大,但他的预案正在被证明是有效的。
数日之后,这场突如其来的蝗灾高峰终于过去。当最后一片“虫云”消散在远方,关中大地满目疮痍,植被被严重破坏,但——至关重要的秋粮作物,因为抗旱和捕蝗的双重努力,大部分得以保全!尤其是那些水利条件稍好、扑杀得力的区域,损失被降到了最低。
消息传回长安,朝野震动!
那些曾经质疑秦风“危言耸听”的官员,此刻哑口无言。事实胜于雄辩,正是秦风力排众议的预警和雷厉风行的预案,才使得关中避免了一场可能导致“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巨灾!
户部粗略核算后发现,此次用于悬赏捕蝗和各项措施的钱粮,远远低于一场大蝗灾后所需的赈济支出,而且保住了大量的秋粮,稳定了民心!
李世民在接到详细奏报后,良久不语,最终长长舒了一口气,对身旁的长孙无忌叹道:“辅机,若非秦风,朕几负关中百姓矣!”
一场本该席卷关中的生态灾难,在秦风超越时代的认知和高效的组织下,被成功地控制在了有限的范围之内。他的声望,经过此次蝗灾的考验,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捕蝗换粮”、“养鸭治蝗”等故事,也随着幸存下来的庄稼一起,在关中百姓口中世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