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健陪玛丽和方茹在羊城及周边城市玩了几天,才送她们去安排好的学校。至此,他的任务完成了。
大家的缘分差不多就到这里。
最后一晚,他们在酒店玩得特别疯狂。
方茹和玛丽都不舍,但都识趣地没有缠楚健。她们知道,这男人终究不属于她们,痛快点放手,对大家都好。
说实话,楚健给她们的已经够多了。
不能再奢求其他。
“以后有困难,可以给我打电话。”楚健跟她们说道。
再次回到羊城,楚健被柳总喊过去,表示保利的拍品已经送过来,让他过去看一看,至少得保证不能有赝品。
此次拍卖会,场地虽然是保利提供,但举办的城市却由木棉花确定,就在羊城。
所以,保利需要把他们的拍品送过来。
“这位是保利的王经理。”柳总给楚健介绍道。
“你好!”
王经理连忙伸手出来:“楚先生,您好!久仰大名。”
他这话不是恭维。
最近这一两年来,楚健在收藏界、文物界、古玩圈的名气极大,总能发现一些失传的国宝。
就连他们保利的首席鉴定师,对楚健也是赞誉有加。
“不敢当,不敢当!”
双方客气完毕,开始检查保利送过来的拍品。必须双方在场检查,万一出现赝品,保利说是他们木棉花掉了包,那就麻烦。
检查之后,如果木棉花没发现问题,后面出了事,自然也就是木棉花的问题。
责任划分要清晰。
这一次,保利送过来二十五件拍品,总估价一千五百多万人民币。
其中木雕3件,瓷器4件,青铜器和玉器分别5件,古字画8幅。看上去,都是很常见的艺术品。
楚健先看木雕,一件黄杨木的作品,一件紫檀的作品,还有一件乌木的作品,均和佛教题材有关。
行内人都清楚,千年难长黄杨木,一岁一寸遇闰反缩,400年方成20厘米大料。其象牙质感、细腻纹理自古便是雕刻上品,明清时期更成独立艺术流派。
黄杨木雕集收藏、观赏、艺术价值于一身,如今拍卖价格一路看涨,名家作品尤甚。
黄杨木雕的兴起时间已不可考,目前多认为其于唐宋时期滥觞,兴盛于明清。
宋元以后直至清代,黄杨木雕产地主要集中于温州与乐清,又以乐清最为着名。
至清末时,乐清黄杨木雕已发展成一个成熟的工艺品产业。
到了晚清,木雕大师朱子常将木雕技艺进行了改进,使乐清黄杨木雕的观赏性更强、艺术性更高,并逐渐脱离“龙档”上雕刻人物的固有形态,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这件黄杨木雕估价八十万吗?”楚健忍不住问。
王经理点头:“没错!”
“那干脆也别拍了,我们木棉花一百万收,怎样?”
嗯?
王经理的警惕心瞬间提起来。他太清楚这个人的鉴定能力了。来之前,他们顾老再三叮嘱,千万千万不要小瞧楚健。
“咳咳!还是拍卖吧!楚先生,您就别惦记我们这些蚊子腿肉了。”王经理苦笑道。
好吧!既然这次合作举办拍卖会,楚健也就没捡他们的漏。
他坦白道:“这件黄杨木济公像应该是清代的,而非明代。”
济公大家都不陌生,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被尊称为活佛,传说也是降龙罗汉的转世之身,在民间的名气极大。
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
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而且,还经常游访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
“这是济公像?不对吧?”柳总皱眉。
这跟她印象中的济公形象相差甚远。
她的印象中,济公应该是: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 他笑我,一把扇儿破。
“的确是济公像,但有点颠覆了传统的形象,很少见。”楚健说道。
眼前这尊济公木雕像颠覆传统形象,以儒雅文官之姿呈现:头戴方巾,手握长带,目光如炬。
匠人以嶙峋瘦骨传递苦修精神,嘴角似笑非笑凝住\"非僧非俗\"的神韵,斑驳包浆十分厚重。
造像高32厘米,正襟危坐的济公头戴四方平定巾,身穿宽松的僧服,右手搭于座椅之上,左手握着腰带,腰带系得极高,几乎到了胸前,打结后垂下的长带让造像多了灵动飘逸感。
楚健跟他们讲解,在明朝,丝绸腰带被称作“大带”,使用时系在腰间,多余垂于末端的部分称为“缙绅”;缙绅的长短成为区分身份的重要标志,地位越高,缙绅就越长?。
匠人用夸张手法突出济公的嶙峋瘦骨,是对佛教苦修传统的延续,也是对士大夫“丰肌秀骨”审美范式的颠覆。
“济公的面部尤为精妙:双眉微蹙,眼球凸显,目光如炬;鼻梁高挺如峰,嘴角似笑非笑,额头与嘴角的皱纹将‘非僧非俗’的济公形象凝于方寸之间。
造像既有市井疯癫之态,又透出悲悯众生的禅意。
从造像的后面可以看出济公坐的是明代的经典圈椅。”楚健接着说。
这尊济公像中,有很多明代的元素。
或许也正是如此,被保利的鉴定师鉴定为明代的物件。
“清代的不是比明代的更不值钱吗?”柳总提出一个问题。
这问题,就连王经理也很疑惑,搞不懂。按理说,古董这东西,时间越久、越老、越值钱。
“那得看雕琢它的人是谁了。像字画,近代张大千的画作比大部分古代画家的作品都要珍贵。”楚健笑道。
这么一说,柳总和王经理都懂了。
“所以这是名家雕琢的?不知道是哪位名家。”王经理忍不住好奇问道。
他对自己公司的鉴定师也有点无语,鉴定得太不细心了吧?差点错过了好东西,给公司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