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如杨枫所料,大楚国的信使回到江城复命之后,杨钦惊异不定了。
杨枫看过书信,却没有回信,到底是什么意思?
同意?
还是不同意?
或者是不屑理会他?
杨钦想来想去,不敢确定,觉得哪一种可能都有。
这就让杨钦很难受了。
因为杨枫不回信,就是态度不明确,日后等大楚国被大燕国灭掉之后,杨枫不管怎么对付他,都能说得过去。
杨钦不想死,所以他就更加害怕了。
局势,一步步向着对他极其不利的方向而去。
这时,太监又送来北境之战的最新消息。
大燕国继续向北境之战增加兵力,使得楚军在前线已经是难以支撑了。
不说粮草,就说热兵器的提供,大楚国就已经是捉襟见肘。
因为大楚国的热兵器不单单要往北境战场提供,还要分出一部分,供各地的世家门阀武装镇压国内的起义。
这一场战事,又持续了太久,使得大楚国的经济几乎被拖垮了。
物价飙升,已经到了很夸张的地步。
一句话,大楚国摇摇欲坠。
杨钦微微叹了一口气,喃喃自语道:“朕这个皇帝,当得真是憋屈啊。”
“早知如此,朕就算是一直当晋王,只要跟杨铮搞好关系,也能做一个逍遥王爷啊。”
“如果朕当初不争夺东宫太子之位,杨枫就不被被封为燕郡王,这后续的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可惜啊,悔之晚矣,已经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朕的野心在作祟,是朕的缘故啊。”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杨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最根本的错误。
时间是单行单,没办法调头,只能继续往下走。
杨钦后悔了一会儿,又凝眉思索。
大概两刻钟后,杨钦又提笔写了一封书信,还是写给杨枫的,再次派那个信使给杨枫送过去。
杨钦想好了,你杨枫不回书信,我就一直写,写到你回信为止。
但是,杨钦失算了。
杨枫打发走大楚国的使者之后,没过两天,就御驾前往欧地了。
欧地之战已经结束,灭族之策开始执行,杨枫要亲自前往欧地看一看。
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露丝将军,得是杨枫亲自安抚她才行。
毕竟,欧地的灭族之策执行,大欧国是首当其冲。
所以,杨枫离开了雒阳,杨钦的书信就到不了他的手中。
在杨枫离开雒阳之前,曾经留下话,但凡不是十分重要的政务,全权交给内阁处理。
杨钦的书信呢,不算是十分重要的政务。
再有杨枫之前的反应,内阁看过书信之后,也没有回信,直接又将大楚国的信使给打发走了。
大楚国的信使不敢不从,只得再次回江城复命。
而在打发走大楚国的信使之后,内阁赶忙派人将书信给杨枫送过去。
该打发大楚国的信使是打发大楚国的信使,书信该给杨枫送就得给杨枫送,两不耽误。
“杨枫去欧地了,不在雒阳?”
这一回,杨钦更是傻了眼。
杨枫这算什么?
故意躲避他?
没必要啊,杨枫完全可以像第一次那样,看了书信不回复。
可是,杨枫去了欧地,却意味着,杨钦再继续给杨枫写信,等于是石沉大海,没有任何的作用。
杨钦很是恼怒。
杨枫的这个态度,就是压根就没把他杨钦当回事。
可是,以大燕国现在的实力,以杨钦跟杨枫之间的恩怨,人家确实可以不把他当回事。
杨钦心情不好,就把这股气撒在了几个太监和宫女身上,找理由杀了几个人,心情这才稍稍平复一些。
冷静下来之后,杨钦再三思量,决定继续写信。
杨钦觉得,杨枫看不看书信,是杨枫的事。
可他杨钦写不写书信,就是他杨钦的问题了。
只有不停写信,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诚心。
哪怕是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杨钦也打算用这种方式将杨枫感动。
于是,杨钦就不停写书信,周期就是大楚国信使再次返回江城,杨钦就开始写下一封。
而杨枫呢,已经来到了大欧国的都城大欧城。
露丝将军也在结束了欧地之战后,先一步来到了大欧城,等着杨枫。
“臣妾参见陛下。”
杨枫上前两步,一把拉住露丝将军的手,笑着说道:“爱妃无须多礼。”
“臣妾多谢陛下。”显然,露丝将军的心情不是太好,脸上根本挤不出半点笑容。
杨枫拉着露丝将军的手,一起坐下:“露丝,朕明白,你心情压抑。”
露丝将军抬头看了杨枫一眼,微微一叹:“陛下,此事真的不可挽回吗?”
杨枫微微一叹:“露丝,朕知道,这件事情对欧地,对大印国,对西域,确实很残忍。”
“但是,朕将是整个天下的皇帝,就得对整个天下的百姓负责,更要对他们的子孙后代负责。”
“历史上的战事,分为两种,一种是本族之间的战事。”
“这种战事,大都是一个民族分裂为几个国家,彼此混战。”
“还有一种战事,就是异族之间的战事了,是民族之战。”
“虽然,都是战争,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
顿了顿,杨枫继续解释:“同族人之战,就像是兄弟打架,不存在民族仇恨。”
“而异族之间的战事,就像是一户人家对抗另外一户人家。”
“对于军队而言,彼此厮杀,分个胜败和死活,同族之战和异族之战,没有什么区别。”
“可对于百姓而言,就完全不同了。”
“同族之战,不管哪一方占领哪一个地方,都会采取安抚的办法,获得民心。”
“可异族之战呢,就不存在安抚的问题,最轻的是劫掠一番,最重的基本上就是屠戮干净,寸草不生。”
露丝将军似乎听明白了。
杨枫继续说道:“战争,本就不该牵累到平民百姓,因为他们没有穿上盔甲,没有拿起兵器,他们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百姓。”
“所以,朕要做的,就是让天下只有一个民族。”
“朕百年之后,或许天下还会乱起来,但至少每一方都会善待百姓,这就是朕坚持要执行灭族之策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