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见到董卓的目光看向自己,斟酌片刻后,还是缓缓说道:“郭将军与凉州军的仇自然要报,只是目前还不是时候。
我们如果进攻上郡的西鲜卑,只能从冯翊郡北上。如今西鲜卑正好在上郡的南部,布下重兵,即使我们最终取胜,也会损失惨重。
而如今北地郡主要分为两大势力,以灵州县为中心,灵州县以北由南匈奴占据,包括灵州县在内的南部,则被先零羌占据,他们与安定郡的先零羌同宗同源。
安定郡的先零羌在我们的包围圈中,除了极少数翻山越岭而逃,其余人包括普通百姓在内,几乎被我们全部擒获,如今也成为了我们治下的属民。
即使身在北地郡的先零羌,也对我们雍州的军队产生了恐惧,我们在心理上与气势上就占据了上风。
而西鲜卑的军队曾经在上郡击败了凉州军,并斩杀郭汜将军,西鲜卑人在心理上同样会占据上风。
地理上来看,攻打上郡,我们只能从冯翊郡北上,而攻打北地郡的先零羌部,则可以三路同时出击。
第一路从扶风郡的漆县出发,攻打北地郡南部的泥阳县、弋居县。
第二路从安定郡的彭阳县出发,北上攻打射姑山以西的地区。
第三路从安定郡的三水县北上,攻打富平县后,直取先零羌的王城丁奚城。
我们无论是军队数量,将士士气,装备精良,心理博弈上都占据主导,北地郡也没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先零羌也无法依靠地理优势进行反击。
只要三路同时出兵,先零羌必定首尾不能相顾,可以一战破之!”白起信心十足的说道。
先零羌是羌人之中,最善于反抗大汉统治的部落联盟。
汉武帝时联合匈奴及其他羌部攻打汉朝边郡,被材官将军李息击退。
汉宣帝时因汉廷诱杀首领引发羌人部落叛乱,先零羌主导了此次羌人的反叛,遭到西汉名将赵充国的铁血镇压。
东汉光武帝后迁至陇西仍多次复叛。
汉安帝年间首领滇零称天子于北地郡,多次进犯大汉边疆。
直到汉灵帝时期,先零羌才被董卓率军击败,自此之后,先零羌分裂成了多个部落。
有迁往陇西的,亦有迁往河西走廊的,还有向西迁往安定郡的,亦有留在北地郡的先零羌王城丁奚城的。
丁奚城是东汉时期西北边疆的重要军事要塞,位于北地郡的中部偏西的位置。
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先零羌首领滇零在此建立政权,后其子零昌继续统治,其后在北地郡生活的先零羌皆以丁奚城为其王城。
元初三年(公元116年),丁奚城被邓太后派军攻破,先零政权被灭。
先零羌虽然建立的政权比较短暂,也只是政权被灭,先零羌仍然分成多个部落在安定、北地、陇西等多个郡繁衍生息,时不时挑起羌人与汉人的矛盾。
先零羌算是羌人之中,汉人最反感的部落。
如今北地郡的先零羌部落在得知安定郡的先零羌被汉军降服后,早已经收缩防线,开始严密监视汉军的动向。
本来他们与南匈奴在争夺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地,现在已经将兵力撤了回来,放弃了黄河流域的土地。
…………
李傕等凉州、关西的个别将领其实并不喜白起,虽然白起出身扶风郡郿县,算是关中人。
雍自古以来就是关中的代称。
雍凉不分家,在凉州底层将士看来,白起就是自己人,而且大部分凉州将士都将白起视作偶像与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
而李傕、樊稠、张济等凉州高级将领,则认为白起当年崛起之时,靠的是并州军,即使现在白起统领的是当初受降的白波军,在他们看来,白起也属于并州派系。
李傕见到白起如此说了,他自己又无法反驳,于是目视樊稠、张济等凉州将领,希望其他人能反驳白起提出的战略。
樊稠硬着头皮上前说道:“白起将军的战略规划虽然不错,但是当初损失了凉州两万多军队,我们凉州军的将士们无不日思夜想的为兄弟们报仇雪恨。
如果选择进攻北地郡的先零羌而放弃上郡的西鲜卑,岂非令我们凉州军大失所望?”
“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未晚!’白起将军的战略规划非常明显了,攻下北地郡后,就能对上郡形成包夹之势。
如果现在强攻上郡,则只有一条路可走,那时候造成的伤亡必将难以计算。
难道你们凉州的将领为了报仇的一己私欲,连麾下将士们的死活都不顾了?”冯异说到最后,语气之中已经非常不客气了。
他本就不喜这帮凉州将领,每次出征,都要劫掠百姓,导致董卓麾下所有的军队,在百姓心中的风评极差。
“冯异竖子,竟然敢说我们为了一己私欲而不顾将士们的死活?”李傕一手指着冯异,勃然大怒,大有一言不合,就要冲上来干架的趋势。
“诸位不必再争,我倒认为白起将军的战略非常不错,而且我们如果攻打北地郡的泥阳县时,凭借我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说服泥阳县的豪族为我们所用,偷偷打开城门,泥阳城不战自破!”李儒立刻上前劝说道。
“哦,文忧还认识泥阳豪族?莫非是北地傅氏?”蔡邕突然间恍然大悟道。
现代的宁夏地区,在唐朝出现之前,这里曾经出现过十大望族。
北地傅氏,毫无疑问乃宁夏地区的十大望族之首。自东汉至南北朝,北地傅氏人才辈出,从傅燮到南朝的撰史学士傅缚、度支尚书傅淮等,无一不是一方的中流砥柱。
“我当年与已故的傅燮乃至交好友,可惜北境动乱,凉州刺史耿鄙不听傅兄的劝阻,擅自领兵出征,引起士兵哗变,傅兄奋勇杀敌,英勇战死,壮烈殉国。可悲,可叹啊!”李儒长叹一声道。
“傅燮的风骨让我等汗颜,原本可以不用赴死,却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壮烈殉国,哎!”蔡邕心中一直非常敬佩傅燮,对于他当年的死,同样感到十分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