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心兰刚想继续问大江婶儿一些问题,但已经走到了车间食堂门口。
大江婶儿顾不上闲聊,直接快步进了后厨。
此时,瓦窑大队车间的新食堂已经正式启用了。
大江婶儿领班,还从大队选拔了三位妇女,一起负责食堂,都是做饭的一把好手。
四人一聚集到后厨,立即开始分工忙碌起来。
穆心兰围着食堂走了一圈,就见这是几间被打通的粉刷一新的大瓦房。
正中间,雪白的墙面上刷着鲜红醒目的标语——食堂办得好,生产干劲高!
后厨中央支着三口并排的铸铁大锅,锅底还残留着些许中午刷锅的水渍。
墙根的煤块和玉米芯子堆的齐整。
铁皮水桶里泡着的一些土豆,在水面轻轻晃动,表皮的泥都还没搓洗干净。
案板上码着大捆儿豆角和一大盆丝瓜。
地上还放着一大筐刚摘来的紫莹莹的茄子。
打饭口的黑板上用白粉笔写着今日的菜谱,“白菜五花肉炖粉条”几个字被着重标出。
打饭口对面就是食堂,摆着十来张长条的木桌木凳,是工人们用餐的地方。
大江婶儿先是各处检查了一遍,然后抽出铝饭勺往案板上一敲,开始分配工作:
“二妮子负责蒸杂粮饭。高粱米和小米各半,再掺上两把大米,切三个番、地瓜丁进去。”
“王嫂子洗菜切菜,先把腌萝卜切了。”
“张姐开始烧锅,准备炖菜蒸饭!”
几个妇女应声而动,有说有笑地忙碌起来。
他们手脚不停,淘米盆里水光波动,案板上菜刀翻飞。
“咔咔”声里,地瓜丁、萝卜片,白菜碎雨点般落下。
穆心兰看见她们从瓦罐里舀出的小米粒粒饱满,在清水里浮沉着。
这在粗粮都要按量分配的年月,车间的小米在淘洗时,竟也不见多少碎米。
墙角的竹筐盖着油纸,她轻轻揭开一看,竟是二十多个鸡蛋,被小心翼翼地铺在麦秸上。
询问一番才知道,这粮食和鸡蛋,竟然都是赵瑞刚和孙玉明跑县里和公社,费了好大的力气才申请下来的。
穆心兰看着盆里慢慢堆积成小山的菜,有些吃惊:“据我了解,瓦窑大队车间员工也就十来人,怎么要做这么多饭菜?”
大江婶儿手里切着肉片,头也不回地吆喝着:“哪儿十来人啊,足足二十多个等着填饱肚子呢!”
她把肉片放进烧得滚烫的大锅里,用铲子铲了两下。
肉香顿时腾满了整个空间:“快搭把手!把土豆子洗干净削皮!”
穆心兰应了声:“好!”
她蹲在水缸边一边搓洗土豆,一边与其他人闲聊。
很快,便从她们口中得知,瓦窑大队车间的伙食水平是每人四两干饭,两个菜,每周两次荤菜。
技术工种每人额外加一个鸡蛋。
有时候晚上有夜班,还会加一顿包子。
忙碌中,日头逐渐偏西了。
大江婶儿系着围裙,带着众人把菜盆子端到打饭口。
一切准备就绪,她双手叉腰吼出破锣般的嗓音:“开饭咯——”
话音未落,车间方向就陆陆续续走出一大堆工人。
走路碰撞声、搪瓷缸叮当声,混着此起彼伏的吆喝。
“今天一进食堂就闻着香味儿了!大江婶儿你们的厨艺越来越好了!”
“哎呦你这小子,真会说话!”
“好家伙!今天有五花肉炖白菜!”
“大江婶儿你是越来越富态了,说实话,打你负责食堂起,是不是没少偷吃?”
“呸!我是那样的人吗?”
“哎哎,玩笑归玩笑,别只给我半勺子菜呀!嘿嘿,多来点肉!”
“放心!咱是干啥的?就是给大伙儿保生产的后勤兵!管饱管够管热乎,准让你们吃得浑身是劲儿!”
……
工人们笑着闹着,打完了饭,各自到长条桌旁边大口吃了起来。
几个年轻人凑才一起,一边扒拉饭菜一边聊天:
“哎,听说了吗?孙厂长从县里弄来了新设备,下个月咱们产量就更高了。到时候……”
话没说完,就被同伴用筷子敲了敲脑袋:
“到时候先给你老婆扯块花布!你家闺女眼馋别人的花衬衫好久了!”
“嘿嘿……”
……
穆心兰听着,知道他们是瓦窑大队车间原来的工人。
另一张桌子上,几个年龄稍大的工人也在念叨:
“这大队车间的食堂伙食还真不赖!虽然干活儿辛苦,但这些天下来,咋感觉我还胖了呢!”
一旁的人也呵呵笑道:“可不,干完北荒农场项目,我都舍不得回原来工厂了!”
“要不你跟孙厂长通通气,让他直接把你调到瓦窑车间来!”
“哎,估计都这么想的!也得看人家瓦窑大队肯不肯呀!咱们只是因为北荒项目临时调到这儿来的,等项目结束,就得各回各厂喽!”
“放心吧!北荒农场项目结束了,肯定还有别的项目呢!我可听刘主任说,赵瑞刚顾问还在不少项目在研究呢……”
“可那时候用得着咱们吗?”
“申请呗!总会有机会的!咱们多跟刘主任他们套套内部消息……”
……
听了一阵,穆心兰知道他们应该是从四零二所或三零八所管辖的工厂里临时借调过来的技术成手。
听他们的话,像是不愿意离开瓦窑大队车间了。
大江婶儿端着两份饭坐在穆心兰旁边:“心兰妹子,你还想去看看车间里吗?要是想去的话,晚上让我家那口子跟刘主任申请一下,带你进去瞅瞅。”
穆心兰望着食堂里吃饭的工人们——
有人边往嘴里塞饭菜,边用手在桌上比比划划,研究零件。
有人把鸡蛋小心地包进手绢准备带回家。
有人边吃边哼着梆子戏,脸上全是满足的表情。
有人围坐一团,边吃边聊,时不时发出哈哈的大笑声。
“不了,大江婶儿。不用看了。”
穆心兰咽下口中的杂粮饭,地瓜的甜味混合着小米的米香在唇齿间残留许久。
一个车间乃至一家工厂的发展态势,往往都藏在工人们的神情步态里。
而现在自己看到的这幅场景,早已胜过任何的数据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