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通文听后大喜,果然自己想的没错,来遥里部比去其余三部当使者要安全的多,而且就费了点口舌,就劝说了阿护孤归降幽州。
宋通文都不敢想象,自己立下这般大功,陈大帅又该怎么奖赏自己。
随后,宋通文力劝阿护孤,亲随自己前往面见陈大帅,但阿护孤拒绝,又派遣了大野吐万和宋通文随行,正式商议归顺,以及陈从进要设立北面行营官制的细则。
途中,大野吐万看着宋通文身边的护卫,忽然问道:“宋先生,这些护兵都是奚人吗?”
宋通文点点头,道:“这是陈大帅新设的踏漠军,其中兵员皆是奚人。”
大野吐万点点头,不再多说些什么,而就在此时,宋通文忽然道:“契丹若是要出兵,奚人与幽州联合,能否趁势一战而覆其军?”
大野吐万愣了一下,刚想说契丹骑兵众多,幽州大军怎么可能瞒的住,但细想一下,这其中或许还真有操作的可行性。
可一想到这,大野吐万的心头就莫名的感到十分难受,求援是他去求的,结果现在还想着埋伏援兵。
这种事,说难听些,那就是出尔反尔,不要说别人了,就是大野吐万也觉得自己干的好像不是人应该能干出来的事。
大野吐万越想心头越难受,索性不再理会宋通文,只顾着埋头继续赶路。
……………………
就在陈从进为了对奚人打出最后一击,而冒着风雪赶路时,在中原,一些极为重要的消息,开始陆陆续续的传至幽州。
在黄巢攻下东都洛阳后,唐将齐克让仅以万人退守潼关。
长安朝廷,君臣闻东都失陷,黄巢将大举入关的消息后,那是相对而泣。
国事如此,圣人已经无心马球,便是连乐工的赏赐都不发了。
十一月十二日,在延英殿奏对中,田令孜提议逃奔西蜀,圣人不悦,要求田令孜必须守住潼关,并下令天下各镇勤王。
十四日,潼关守将齐克让遣使求援,言潼关外贼军有异动。
同日,圣人亲自巡视左右神策军,并下令,以田令孜为左右神策军内外八镇及诸道兵马都指挥制置招讨使,杨复恭为副使,张承范为兵马先锋使兼把截潼关制置使。
同时急发神策军弩手五千八百人,令张承范率领赴潼关,支援齐克让,死守潼关。
只可惜,神策军的腐烂,那是烂到根子上了,早已经没了当初刚刚组建时的锐气。
这些神策军士,多为长安富室子弟,参军多是贿赂宦官,以挂名军籍,可以薅朝廷圣人的羊毛。
这些兵,让其去当个花架子倒是足够了,真让他们去和黄巢起义军厮杀,消息刚传出来,那街上就是哭泣声一片。
不过,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多有神策军籍上的军士,以金帛雇贫人代行出征。
广明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黄巢率农民大军经陕,虢,直指潼关。
此时潼关坚城,在明面上的兵力,唐军拥兵一万六千余众,坐守关隘,黄巢想硬打进来,不崩几口牙,肯定是不行的。
但谁能料到,眼看黄巢义军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人马时,跟着张承范而来的神策军直接大溃。
还未战,神策军便已大溃,这一举动直接把齐克让坑惨了,原守军纷纷溃散,齐克让,张承范只能仓皇逃走。
当然,溃散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神策军的缘故,但其中还有一个原因,便是齐克让这支军队,是从东都撤离的。
军中钱粮两缺,可朝廷的粮饷却迟迟不至,即便是没有神策军先溃一事,以万余饥卒,也根本守不住潼关。
黄巢攻克潼关后,留成令环据守,十二月三日,黄巢陷华州,留乔铃据守,大军直指长安。
四日,唐廷发布任命授予黄巢为天平节度使诏,黄巢毁制书,杀传旨者。
五日凌晨,田令孜知道事已经无法挽回,于是率神策兵数百人拥天子逃离长安。
天子再次丢弃国都,以至于长安城大乱,无论兵民,皆争入府库,以盗金帛。
五日晚,黄巢军前锋柴存入长安,长安城门洞开,柴存不战而入城。
六日,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数十人于霸上亲迎黄巢。
张直方,已故卢龙节度使张仲武之子,曾短暂就任卢龙节度使,因不能制幽州,而潜逃长安。
黄巢乘金装肩舆,其部下皆绣衣锦绣,执刀排队相从,甲骑如流,辎重塞路,千里而络绎不绝。
长安居民夹道聚观,尚让遍谕长安百姓,言:“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巢军见贫者,往往施与钱物,然而,居数日,长安繁华,有军士按耐不住,开始掳掠坊市。
广明元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在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齐,年号金统。
这一天注定是黄巢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从一个不第之徒,带着万千的将士攻入了大唐的国都,并即位称帝。
黄巢即皇帝位于含元殿,命唐官三品以上悉停任,四品以下位如故,以妻曹氏为皇后,以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兼侍中。
以降将崔戮,杨希古并同平章事,孟楷,盖洪为左右仆射兼左右军中尉,费传古为枢密使,皮日休为翰林学士。
黄巢下令,唐廷百官需往赵璋府第报名,听令者,复其官,但有违逆,一旦搜获有藏匿民间者,皆杀之。
黄巢攻占长安后,大肆杀戮李唐宗室,张直方暗中匿公卿于复壁,被查出杀死,值得一提的是,陈从进当年的老上司张简会,也死于这一场乱事之中。
十二月二十一日,义军杀唐宰相豆卢掾,崔沆等人,黄巢传檄诸道,要求天下各藩镇,承认大齐为正统。
在黄巢看来,他亲率大军一路北上,所过之处,望风披靡,无一合之敌,旦夕间便覆灭了大唐,仿佛接下来就是各镇纳头而拜,争相岁供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