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的一座繁华小镇上,有个名叫翠儿的少女。她生得眉清目秀,心地善良,平日里靠帮镇上的富户绣花、洗衣来维持生计,和年迈体弱的母亲相依为命。
镇上有个恶霸,名叫赵虎。此人仗着自己家里有些钱财,又与官府勾结,在镇上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百姓们对他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忍受他的欺压。
一日,赵虎在街上闲逛,偶然间看到了翠儿。翠儿那清秀的面容和婀娜的身姿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目光,他顿时心生邪念,想要将翠儿占为己有。
赵虎回到家后,便打起了坏主意。他找来几个手下,让他们在半夜潜入翠儿家中,将自己母亲的一件贵重首饰,然后悄悄放在翠儿的房间里。
第二天一早,赵虎便带着一群家丁,气势汹汹地来到翠儿家。他一脚踢开房门,大声吼道:“好你个翠儿,竟敢偷我家的东西!今天不把你送到官府,我赵虎的名字就倒过来写!”
翠儿和母亲被这突如其来的阵仗吓得脸色苍白。翠儿急忙辩解道:“赵老爷,我从来没有偷过您家的东西,您一定是弄错了!”
赵虎冷笑一声,说:“还敢狡辩!证据就在你房间里,给我搜!”
家丁们立刻在房间里翻找起来,不一会儿,就从翠儿的床底下找出了那件贵重首饰。赵虎得意地拿起首饰,说:“现在人赃俱获,你还有什么话可说?跟我走,去见官!”
翠儿和母亲跪在地上,苦苦哀求赵虎放过她们,但赵虎却无动于衷,命令家丁将翠儿绑了起来,拖到了镇上的衙门。
到了衙门,赵虎早就买通了县官。县官不问青红皂白,便判翠儿偷窃罪名成立,要将她打入大牢,择日流放。翠儿和母亲悲痛欲绝,哭声回荡在衙门的大堂上。
就在这时,灵隐寺的济公和尚摇摇晃晃地走进了衙门。他依旧穿着那件破旧的僧袍,手持一把破蒲扇,嘴里哼着小曲,仿佛对这严肃的衙门毫不在意。
县官看到济公,皱了皱眉头,说:“你这疯和尚,来此何事?本官正在审理案件,莫要捣乱!”
济公咧嘴一笑,说:“大人莫急,贫僧今日来,是要为这翠儿姑娘伸冤的。”
县官不屑地说:“你一个疯和尚,懂什么伸冤?这翠儿偷窃证据确凿,还有何冤可伸?”
济公走到翠儿身边,仔细看了看她,然后说:“大人,这翠儿姑娘面色清白,眼神纯净,绝非偷窃之人。而且,这所谓的证据,说不定是有人故意栽赃陷害呢。”
赵虎在一旁听了,恼羞成怒地说:“你这疯和尚,少在这里胡言乱语!人赃俱获,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济公不慌不忙地说:“赵老爷,莫要着急。贫僧有个办法,可以证明翠儿姑娘的清白。”
县官好奇地问:“你有什么办法?快说来听听。”
济公说:“大人,您可以准备一盆清水,让赵老爷把手伸进去。如果他的手伸进水里后,水变黑了,那就说明他是栽赃陷害之人;如果水不变黑,那贫僧就承认翠儿姑娘有罪。”
县官虽然觉得这办法有些荒唐,但为了尽快结案,也只好照做。他让人端来一盆清水,放在大堂中央。
赵虎心里有些发虚,但他想到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应该不会露出破绽,便硬着头皮把手伸进了水里。
过了一会儿,奇迹发生了。只见那盆清水渐渐变得浑浊不堪,最后竟然变成了黑色,还散发出一股刺鼻的臭味。
县官和在场的众人都惊呆了。济公笑着说:“大人,您看,这水变黑了,说明赵老爷的心里有脏东西,这脏东西就是他栽赃陷害翠儿姑娘的证据!”
赵虎见事情败露,吓得脸色苍白,双腿一软,跪在地上求饶道:“大人,是我一时鬼迷心窍,想要占有翠儿姑娘,所以才想出这个办法来陷害她。求您饶了我吧!”
县官虽然收了赵虎的贿赂,但在众目睽睽之下,也不好再偏袒他。他狠狠地瞪了赵虎一眼,说:“好你个赵虎,竟敢在本官面前栽赃陷害,实在是罪不可恕!来人,将他拉下去,重打二十大板,罚银五百两,以儆效尤!”
家丁们立刻将赵虎拖了下去,不一会儿,大堂外就传来了赵虎的惨叫声。
县官又转头对翠儿说:“翠儿姑娘,本官错怪你了。现在真相大白,你无罪释放,回家去吧。”
翠儿和母亲感激涕零,她们跪在地上,向济公连连磕头致谢。济公笑着说:“乡亲们莫客气,惩恶扬善乃贫僧分内之事。以后若再有人欺负你们,尽管来找贫僧!”
说完,济公便摇摇晃晃地走出了衙门,继续他的云游之旅。而翠儿和母亲也回到了家中,过上了平静而安稳的生活。从那以后,济公智救被诬少女的故事在小镇上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惩恶扬善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