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年间,清河县本是个宁静祥和之地,百姓们男耕女织,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安稳。然而,新上任的县令王德贵却如同一颗毒瘤,打破了这份平静。
这王德贵是个贪得无厌之徒,上任伊始,便巧立名目,今日说要修缮县衙,明日称要举办祭祀大典,不断向百姓征收苛捐杂税。百姓们苦不堪言,却又敢怒不敢言。更可恶的是,他还与当地的恶霸勾结,霸占百姓的良田,将许多人家逼得流离失所。
灵隐寺的济公和尚云游至此,听闻了王德贵的种种恶行,心中怒不可遏。他虽平日里疯疯癫癫,穿着一件满是补丁的僧袍,手持一把破蒲扇,但心中却明镜似的,决心要惩治这个贪官,还百姓一个公道。
这一日,济公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县衙。王德贵正在大堂上悠闲地品着茶,看到济公这副落魄的模样,不禁皱起了眉头,不耐烦地说:“哪来的疯和尚,竟敢闯进本官的县衙!”济公却嘻嘻哈哈地说:“王大人,贫僧今日前来,是给您送财宝来的。”
王德贵一听“财宝”二字,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他坐直了身子,问道:“你这疯和尚,能有什么财宝送给我?”济公从怀里掏出一个破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竟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夜明珠。王德贵看得两眼发直,口水都差点流了下来。他伸手就要去拿夜明珠,济公却迅速将手缩了回来,说:“王大人,这夜明珠可不是白送的,贫僧有个条件。”
王德贵急切地问:“什么条件?快说!”济公说:“王大人,您也知道,最近清河县遭遇了旱灾,百姓们颗粒无收,生活困苦。贫僧希望您能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王德贵心中虽然不情愿,但为了得到夜明珠,还是勉强答应了:“行,本官答应你。不过,你得先把夜明珠给我。”
济公却摇了摇头说:“王大人,您得先开仓放粮,等百姓们领到了粮食,贫僧自然会将夜明珠双手奉上。”王德贵无奈,只好下令开仓放粮。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涌向粮仓,领取救命粮。
然而,王德贵心中却打起了坏主意。他暗中吩咐手下,在发放粮食时掺杂大量的沙石和糠皮,以此来减少粮食的损耗。百姓们领到粮食后,发现里面有很多杂质,不挑拣,根本无法正常食用,顿时怨声载道。
济公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愤怒。他决定再次出手,揭露王德贵的阴谋。这一日,济公来到粮仓前,对着排队领粮的百姓们大声说:“乡亲们,这王县令口口声声说要救济大家,却在这粮食里掺杂沙石,实在是可恶至极!”百姓们听了,纷纷义愤填膺,要求王德贵给个说法。
王德贵得知济公在粮仓前闹事,立刻带着一帮衙役赶了过来。他怒气冲冲地对济公说:“你这疯和尚,竟敢在本官面前胡言乱语,扰乱秩序!来人,把他给我抓起来!”衙役们一拥而上,想要抓住济公。济公却不慌不忙,他拿起破蒲扇,轻轻一扇。一阵狂风刮起,将衙役们吹得东倒西歪。
接着,济公走到王德贵面前,说:“王大人,你以为你的小把戏能瞒过贫僧吗?今日,贫僧就让你原形毕露。”说着,济公从怀里拿出一口破碗,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将破碗丢向空中。只见破碗倒过来,并越变越大,不停旋转,形成怪力,将粮仓里的粮食全部吸了进去,在空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粮食漩涡。
随着漩涡的旋转,粮食里的沙石和糠皮纷纷被甩了出来,只剩下干净饱满的粮食。百姓们看到这一幕,纷纷欢呼起来。王德贵吓得脸色苍白,双腿发软,他想逃跑,却发现自己的脚像是被钉在了地上一样,动弹不得。
济公走到王德贵面前,说:“王大人,你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今日就是你的报应。贫僧要将你的罪行公之于众,让天下人都知道你的丑恶嘴脸。”说完,济公用蒲扇在他头上轻轻一拍,王德贵顿时觉得头痛欲裂,眼前出现了一幅幅自己欺压百姓的画面,他痛苦地嚎叫起来。
随后,济公带着百姓们来到了县衙大堂,将王德贵的罪行一一列举出来,并写成了状纸,派人送往州府。州府得知此事后,立刻派官员前来调查。经过一番审讯,王德贵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最终,他被罢免了官职,打入大牢,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清河县的百姓们为了感谢济公,纷纷来到灵隐寺,向他表达感激之情。济公却笑着说:“乡亲们,这是贫僧应该做的。只要大家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贫僧就心满意足了。”从那以后,清河县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祥和,而济公智斗贪墨县令的故事,也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了人们口中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