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年间,清泉县本是个山清水秀、物产丰饶之地。百姓们安居乐业,日子倒也过得平静。然而,新上任的县令赵德禄却如同一颗毒瘤,打破了这份安宁。
这赵德禄是个贪得无厌之徒,一上任便与当地的富商勾结,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他巧立名目,今日说要修缮县衙,明日又要征税用于“安排宵禁”,后天还要捐钱用来“治理市容”。实则这些钱财大部分都落入了他的私囊。百姓们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忍受着沉重的负担。
这一年的夏天,清泉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大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陷入了绝境。许多人家连米缸都见了底,只能靠挖野菜、啃树皮度日。而此时,赵德禄不仅没有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反而变本加厉地征收各种苛捐杂税。
他命令衙役们挨家挨户地催逼税款,稍有迟疑便会遭到打骂。一时间,清泉县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百姓们纷纷聚集在县衙门前,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请求县令开恩减免苛捐杂税,开仓放粮。
赵德禄却站在县衙门口,冷笑着说:“本官也是为了地方的稳定和发展。你们若不交税,这县里的各项事务如何开展?至于开仓放粮,那是朝廷的事,与本官无关。”百姓们听了,无不义愤填膺,但却又无可奈何。
就在百姓们陷入绝望之时,一个消息传来了:疯疯癫癫却神通广大的济公来到了清泉县。济公身着一件破袈裟,脚蹬一双破草鞋,手持一把破蒲扇,哼着小曲,摇摇晃晃地走进了县城。
他看到县城里一片凄凉的景象,百姓们面黄肌瘦、无精打采,心中十分不忍。济公决定要惩治这个贪墨的县令,为百姓们讨回公道。
济公来到县衙门前,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衙役们见他衣衫褴褛、疯疯癫癫的样子,以为是个乞丐,便上前驱赶。济公却哈哈大笑着说:“你们这些狗眼看人低的家伙,快去通报你们县令,就说济公和尚来访。”
衙役们听了,心中一惊,他们虽然不信这个疯和尚就是传说中的济公,但也不敢怠慢,连忙进去通报。赵德禄正在大堂上与几个富商商议如何进一步搜刮钱财。听到衙役的通报,心中十分不悦。他心想:一个疯和尚,来我这县衙做什么?但出于好奇,他还是让衙役把济公带了进来。
济公走进大堂,看到赵德禄那肥头大耳、满脸横肉的样子,心中便有了主意。他笑着对赵德禄说:“县令大人,贫僧今日前来,是想给你送一场大富贵。”
赵德禄听了,眼睛一亮,连忙问道:“大师有何高见?若真能给本官带来富贵,本官定有重谢。”济公说:“贫僧听闻县里有一处宝藏,只要县令大人按照贫僧的指引,便能找到。”
赵德禄贪财心切,立刻来了精神,他连忙问道:“宝藏在哪里?大师快说。”济公说:“大人莫急,这宝藏藏在县衙后院的一口古井之中。不过,要找到宝藏,需在今晚月圆之时,大人亲自下井去取。”
赵德禄虽然有些犹豫,但一想到那传说中的宝藏,便顾不上许多了。他命人准备好绳索、木框和灯笼,只等月圆之时下井寻宝。
夜幕降临,明月高悬。赵德禄在济公的指引下,来到县衙后院的古井旁。他让衙役们将木框用绳索系好,然后自己坐进框内,缓缓地放入井中。
当赵德禄下到井底时,却发现井里除了少许污水和淤泥,其它什么也没有。他愤怒地大声喊道:“疯和尚,你竟敢戏弄本官!”
就在这时,济公在井口大声说:“县令大人,这世上虽然金银财宝很珍贵,但却有比金银财宝更珍贵的东西。”赵德禄问道:“是什么东西?”济公说:“是百姓们的民心!你贪墨成性,不顾百姓死活,早已失去了民心。如今大旱之年,百姓们生活困苦,你却依然横征暴敛,这样的父母官,迟早会遭到报应的!”
赵德禄听了,恼羞成怒,他让衙役们赶紧把他拉上去,要好好教训济公一顿。然而,当衙役们去拉绳索时,却发现绳索不知何时已经断了。赵德禄在井里拼命怒吼,却无济于事。
原来,济公施起了法术,让绳索总是断掉。他又施展法术,让井里的水不断上涨。赵德禄在井里吓得魂飞魄散,不停地呼救。幸好木框有浮力,倒不至于让他淹死。
百姓们听说了这件事,纷纷聚集到县衙后院。他们看到赵德禄在井里狼狈不堪的样子,无不拍手称快。济公对百姓们说:“这贪墨的县令就让他在这井里好好反省反省吧。从今往后,大家要团结起来,共同度过这难关。”
百姓们听了,深受鼓舞。在济公的帮助下,他们开仓取粮(原来县里的粮仓被赵德禄锁着,钥匙在他身上,济公用法术打开了粮仓),一起赈济灾民。同时,他们还联名向上级官员弹劾赵德禄的罪行。
不久之后,上级官员派人来调查,查明了赵德禄的罪行,将他革职查办。清泉县又迎来了新的县令。在新的县令的治理下,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而济公戏惩贪墨县令的故事,也在清泉县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人们口中惩恶扬善的经典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