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的清晨,阳光透过澄澈的空气,泼洒在省实验高中的大操场上,带着一丝暮春特有的、恰到好处的暖意。空气中弥漫着混合了青草气息和淡淡花香的清新味道。巨大的红色横幅——“决战高考 放飞梦想”横贯整个主席台,在晨风中猎猎招展,映衬得台下整齐排列的高三年级方阵更显庄重肃穆。
“同学们,高考的号角已经吹响!这不是结束,而是人生新篇章的起跑线!”校长浑厚有力的声音通过扩音器回荡在操场的每一个角落,字字铿锵,“希望你们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骨气,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为自己十二年的寒窗苦读,交上一份无悔的答卷!”
操场上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带着即将踏上征途的激动与忐忑,更饱含着破釜沉舟的豪情。林雪萍站在教师方阵中,目光平静地扫过自己班级的区域。少年少女们稚气未脱的脸上,此刻写满了少有的认真和凝重。阳光勾勒出江韵华的侧脸,他微微仰头看着主席台,眼神专注,下颌线在光线下绷出一道属于青春、也属于责任的弧度。在他旁边隔了几个人的许清瑶,脊背挺得笔直,漂亮的脸蛋上少了几分平日的灵动张扬,多了一份沉思的专注,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安静的扇形阴影。
誓师大会进行得很顺利。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纷纷上台发言,励志的话语、殷切的期望、真挚的鼓劲,汇集成一股无形的、灼热的力量,炙烤着每一个人心中的斗志。当最后,全体高三学子在领誓员的带领下,右手握拳高举过肩,齐声喊出那掷地有声的誓言时,整个操场仿佛被点燃了,那青春激越、带着破釜沉舟气势的声音直冲云霄:
“挑战极限,无悔青春!冲刺百日,成就梦想!”
“超越自我,永不言弃!高考必胜!实验必胜!”
声浪在校园里久久回荡。仪式结束,各班依序带回教室。人流如潮水般退去,偌大的操场重归空旷,只留下那片依然鲜红夺目的横幅,在风中静默着,宣告着这场关乎无数人命运的长跑,已进入了最关键的冲刺区。
回到教室,上午最后两节课是生物连堂。林雪萍站在讲台上,能清晰地感觉到学生们的情绪还沉浸在誓师大会的激动余波里,眼神亮得惊人,同时又带着一丝大战将至的亢奋和不易察觉的疲态。
“‘稳态与调节’是整个生命科学的基石,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区域。”林雪萍的声音清晰而温和,将一张绘制着复杂反馈调控循环的彩色示意图贴在黑板上,“免疫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三大系统的协同与平衡,构成我们生命体这个精密宇宙得以稳定运转的关键。比如这个负反馈调节……”她指向图中一个清晰的回环,“体温调节就是典型。体温升高,下丘脑整合信息,促使汗腺分泌增加、血管舒张,散热增多;当体温回落至正常,这些反应又会减弱。理解这种‘负反馈’的普遍性和自限性,是解题的核心逻辑。”
她讲得很慢,重点强调概念间的联系与实际模型的分析。目光敏锐地捕捉着台下学生的反馈。当她提到“正反馈在机体中相对少见,如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等,特点是加强直至完成特定过程”时,特意在黑板上勾勒出一个简洁的、不断放大的箭头图示。
就在她转身写下板书时,眼角的余光瞥见教室靠窗的位置。许清瑶的眉头微微蹙起,手中的笔无意识地在笔记本空白处画着圈圈,漂亮的嘴唇抿成一条略显困惑的直线。她身旁的江韵华则显得游刃有余得多,飞快地在教材空白处做着标注和理解框架。
下课铃响,教室里立刻响起一片挪动椅子和收拾书本的窸窣声。林雪萍收拾讲台上的教案,并未急于离开。果然,许清瑶和她的同桌快步走了过来,手里紧紧攥着课堂笔记。
“林老师,”同桌是个腼腆的女生,小声开口,“您刚才讲的那个正负反馈的区别,还有实例题里那个血糖浓度维持的机制图……我有点转不过弯来。”
林雪萍停下动作,温和地看向她们:“哪里不明白?慢慢说。”
许清瑶抬起眼,指着自己笔记上的一个图示:“就是这里,老师。反馈环的信号传递路径,为什么有时候是从效应器又返回感受器?这个回路感觉好绕。”她的语气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懊恼,显然对这个抽象的逻辑链条感到吃力。作为艺术特长生、校内风云人物的她,在理科的细节推理上,有时会显露出短板。
林雪萍拿出笔,在许清瑶的笔记本空白处快速地重新画了一个更加清晰易懂的简化示意图,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及其间的兴奋或抑制作用。“别被名称吓住。想想你最熟悉的体温调节模型。感受器(皮肤温觉神经末梢)感知变化,报告给‘中央处理器’下丘脑(神经中枢),下丘脑再‘下令’给执行部门效应器(汗腺、骨骼肌、毛细血管等)做出反应。当这个反应反过来又影响了最初的刺激源头时——比如出汗降温后,皮肤温度感受器接收到的就是‘刺激减弱’的信号,反馈给中枢,让中枢下达停止降温的命令。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刺激变化-信息传递-下达指令-做出反应-影响源头(调节效果)-信息反馈-指令调整’的闭环。把这个动态过程想象成一个自动巡航系统,它就活了。”
她的解释条理分明,抽丝剥茧,将抽象的原理用极其生活化的动态过程阐释清楚。同桌女生听着,紧锁的眉头一点点松开了。许清瑶专注地看着林雪萍笔下的图形和清晰的箭头,长长的睫毛颤动了一下,那双漂亮的杏眼里,迷茫渐渐被一层领悟的光亮所取代。
“我好像……有点懂了!”许清瑶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豁然开朗的兴奋,“就是先要找到那个‘刺激源’,然后顺着信号传递的链条捋下去,看反应最终作用在哪,如果又回到那个源头形成了影响,这就是个闭环调节!”她为自己的理解露出了一个释然的笑容,脸颊边显出浅浅的梨涡,青春明媚。
“没错,重点就是抓住初始刺激点和最终的调节效果,以及作用链是否闭合、方向是抑制还是促进。”林雪萍赞许地点头,“理解本质比死记硬背实例重要。课代表那里有几份关于这块总结的资料和图表,内容更直观,待会可以借来看看。有任何问题随时问我。”
“谢谢林老师!”两个女孩异口同声地说,语气轻松了许多,脸上的忧色一扫而空。
等她们走开,江韵华才背着书包,手里拿着一个保温水杯,磨磨蹭蹭地走到讲台边。他还没开口,林雪萍就先说话了,语气是面对家人时那种更随和的打趣:“怎么?江大学霸还有不懂的?”
江韵华耳朵尖微微泛红,不是提问的羞赧,似乎有别的心事。他清了清嗓子,避开姐姐(老师)带笑的眼神,目光却瞟向正和同桌小声交流着走出教室的许清瑶的背影:“那个……林老师,我是说……关于这套知识点的补充资料,陈思那边还有吗?”
林雪萍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他略显别扭的表情和明显不太自然的借口,心里了然,面上却一本正经:“资料?刚才说的那份针对‘反馈调节模型分析’的专项练习?”
“对!就那个!”江韵华立刻点头,眼神里的急切却暴露了他显然不只是想关心资料。
林雪萍忍住笑意,慢条斯理地将讲义放进公文包:“课代表手里应该还有。不过我看许清瑶刚才也想去借,好像对这个知识点掌握还有不牢考的地方,要是有人能和她在同一份资料上探讨,从不同角度梳理思路,可能效果会更好。”她抬眼看江韵华,语调平缓却意有所指,“毕竟,给别人讲清楚,自己理解得才更透彻。这也是强化记忆的方法之一。”
江韵华先是一愣,随即对上自家老姐(亦是老师)那双似乎洞察一切却毫无点破之意的眼睛。一丝被看穿心思的尴尬爬上脸颊,但更多的是某种被打通关节的轻松。他抓了抓后脑勺,低低地“哦”了一声,嘴角却不自觉地往上翘了一下。“知道了。那个……林老师再见!”他匆匆说完,几乎是跑着追出了教室。
看着弟弟消失在走廊拐角那带着点雀跃的背影,林雪萍莞尔。少年人那点欲盖弥彰的小心思,在阳光下清澈得一览无余。
午餐时间,林雪萍习惯性地走向学校教师食堂。刚打完饭找了个靠窗的清净位置坐下,手机便震动了一下。屏幕亮起,显示是“明华”的消息:
【我们那个社区中心改造方案有突破了!突然有了个打通东西立面、引入下沉庭院的想法,感觉整体采光和流线能一下子通透起来。下午在现场验证一下,你几点有空?一起晚饭?跟你分享下这‘顿悟’的快乐。】
林雪萍看着信息,眉眼间不自觉地染上笑意。她能想象到江明华此刻可能正拿着铅笔在图纸上快速勾勒草图的样子,那双深邃的眼睛里必定闪烁着专注的光彩。每次他项目上有突破,那份源于专业和创造力的纯粹喜悦,总是能透过文字感染到她。她放下筷子,快速回复:
【恭喜!听起来很大胆的想法。我下午没课,在实验室整理论文数据,六点前能结束。晚上陪你吃饭,为你‘顿悟’庆祝。】
回完消息,阳光透过食堂宽大的玻璃窗,照在餐桌上简单的饭菜上,也仿佛被那小小的屏幕传来的暖意所浸染。她知道他下午要去那个位于旧城区、混杂着复杂结构和时代印记的改造项目现场实地考察、测量。在图纸上“顿悟”的灵光,终究需要落在真实的砖瓦空间和人群需求上才能生根发芽。她为他这种脚踏实地的创造力感到欣慰。
午后的阳光慵懒地洒进生物实验室。安静的空间里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和培养皿基质的混合气味。林雪萍没有穿白大褂,只专注地坐在实验室深处的电脑前。窗外,大榕树的浓荫滤过阳光,在光洁的实验台上投下摇曳的光斑。
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份正在修改中的科研论文稿件,密密麻麻的数据表格和柱状图罗列其中,核心是关于某种生长因子在特定环境压力下对植物根系发育影响的调控机制研究。
实验室的门被轻轻叩响。
“请进。”林雪萍应了一声,视线并未离开屏幕。她以为是学生来借仪器或询问问题。
门被推开,江韵华探头进来,神情带着点做错事般的犹豫。更让人意外的是,他身后还跟着许清瑶。
林雪萍有些惊讶地转过头:“嗯?你们俩?有事?”
江韵华拉着门,让许清瑶先进来,自己才跟上,反手把门虚掩。许清瑶手里抱着那本关于“生命系统稳态与调节”的专题资料,漂亮的脸上带着一种豁出去的决心,脸颊还微微泛红。
“林老师,”江韵华先开口,声音放得很低,像是怕打扰了实验室的宁静空气,眼神飞快地瞟了旁边的许清瑶一眼,“那个……瑶……许清瑶她对上午那套资料里的模型分析题有几个点,呃,卡壳了。下课去办公室,看您好像不在……我们就想着,您可能还在实验室……就找过来了。”他语速有点快,听起来像是排练好的说辞,末了又小心翼翼地补充,“没打扰到您吧?”
许清瑶这时也上前一步,水润的杏眼里带着诚恳的求教:“对不起林老师,打扰您了。就是这个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协同作用的示意图分析题,韵华他给我讲了前两步,但第三步这个抑制效应到底作用于哪个细胞,我和他……有点分歧。”她说着,把资料翻到折角的一页,上面清晰地画着一个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激活b细胞,同时抑制细胞释放某种因子反过来抑制t细胞活性的图表,一道用红笔圈出来的题目要求分析这个抑制效应的位置和意义。
林雪萍看着面前这对明显是为了解决问题、又带着点私心偷偷跑来找自己的年轻人,尤其是看到许清瑶那份努力理解又隐约有些依赖的眼神,心里只有理解和温和。她放下鼠标,朝旁边一张空闲的实验椅示意:“坐吧,哪里不明白?拿来我看看。”
两人立刻如释重负。江韵华拉过椅子让许清瑶先坐,自己则站在她椅子旁边稍微靠后的位置,身体微倾,目光同样落在那道题目上。距离很近,少年高大而清瘦的身体轮廓几乎将少女纤细的背影护住,手臂偶尔会不经意地擦过椅背。午后的静谧中,能清晰闻到少女发间淡淡的柠檬洗发水的清新味道,和他身上干净的洗衣皂气息交织在一起。
林雪萍接过资料,用笔尖点在图表上:“看这里,刺激信号(抗原)进来后,抗原呈递细胞激活了这条辅助性t细胞(th)的活化路径。th细胞在增殖分化过程中,会变成两种亚群:th1和th2。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分清此时产生的抑制效应是哪种细胞、释放了哪类因子。”她看向许清瑶,“你之前认为这个抑制作用于b细胞?”
许清瑶点头,指着图上一个简化的“抑制”箭头指向b细胞:“这个图标画得有点模糊……我想的是会不会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
“看这箭头旁的小字标注——‘调节性t细胞(treg)’。”林雪萍的笔尖移向抑制路径起点的那个模糊图标旁边的极小标注,“还有它释放的符号,代表的是白细胞介素-10(IL-10)这类抑制性细胞因子。它作用的靶点,箭头明明白白指向的是被激活的th细胞,抑制的是th细胞本身的活性和增殖,而不是直接作用在b细胞上。”
“啊!”许清瑶轻呼一声,脸颊更红了,带着懊恼,“我根本没注意到那个小字!图标也看得不清楚……只看到箭头似乎往那边去……”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看了一眼旁边的江韵华,带着点“都怪你看不清图”的嗔怪。
江韵华赶紧俯身凑近资料,指着图仔细辨认那行小字:“啧……真是!印刷得这么模糊!我也没看清!”他有点懊恼,为自己没帮上忙反而可能误导了她。两人为了看清那小字,头几乎凑到了一起。少女乌黑的发丝轻轻蹭过少年温热的颈侧皮肤,一种极其微弱的静电噼啪感在无声的空气中炸开。江韵华像被什么轻轻烫到,身体微不可察地僵了一下,下意识地挪开了一点距离,脸上也瞬间飞起不自然的红晕。
许清瑶似乎完全沉浸在问题的解惑中,并未察觉他瞬间的异样。她眼睛一亮,瞬间抓住了关键:“所以,这个抑制是发生在th细胞层面?相当于给过于活跃的th刹车?避免免疫反应失控或者攻击自身?”
“非常正确!”林雪萍立刻给予肯定,“treg细胞和它的抑制因子,是机体‘免疫耐受’和维持自身稳定的核心卫士。它不直接杀灭病原体,而是调控前线部队(th)的活跃度,防止杀红眼伤及无辜。这道题想考的就是这个反馈调节在免疫稳态中的具体位置和作用机制。明白了吗?”
她清晰简练的解释如同拨开最后一丝迷雾。许清瑶脸上绽放出明悟而惊喜的笑容,那颗困扰她半天的“绊脚石”终于被搬开了。她由衷地说道:“明白了!谢谢林老师!您讲的太清楚了!”她转过头,看向身边神色明显也放松下来的江韵华,笑容灿烂,带着点邀功似的得意,“看吧,我就说要来问老师!”
阳光透过窗户,正好映照在许清瑶仰起的笑脸上。少女的肌肤在光线下泛着柔和的光泽,眼波流转,盛满了纯粹的喜悦和依赖。那份依赖既是对知识的渴求,又似乎掺杂着对身边这个陪她找答案的人的一份心照不宣的信赖。
江韵华被她明朗的笑容晃了一下眼,心跳毫无征兆地漏了一拍。刚刚那微弱的触感和此刻阳光下她毫无保留的笑颜交织在一起,像投入平静心湖的石子,激起一圈圈陌生又带着奇异微醺感的涟漪。他耳根又有点发热,仓促地别开视线,含糊地应和着:“哦……行行行,你对了。弄明白就好。”声音有点不自然的轻快,带着少年人特有的笨拙和悸动。
看着两个年轻人在澄澈的午后阳光下,一个明媚张扬地笑,一个掩饰性地回避视线却又掩不住眼底的波动,空气里仿佛都飘散着一种名为“青春”的、酸酸甜甜的气息。林雪萍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笑了笑。窗外的风似乎也温柔起来。
“解决了就好。回去再找几个同类型的图练练手巩固一下。”林雪萍收起资料,温和地提醒。两人连声道谢,一前一后离开了安静的实验室。门轻轻合拢,将那份无声的悸动隔绝在外,也带走了少年人身上特有的阳光与汗水的气息。
夕阳熔金,将城市老旧的建筑群勾勒出斑驳而温暖的轮廓。城西的“安康里”社区中心改造项目现场,弥漫着尘土和时光混合的味道。江明华穿着简便的工装裤和沾了些灰的翻领夹克,正和一个五十多岁、戴着安全帽、满脸沧桑却眼神精明的老师傅老郑站在一处半塌的非承重墙前激烈地讨论着。墙上用粉笔潦草地画着几道辅助线。
“……老郑你看,我思前想后,把这里彻底拆掉打通!”江明华用力拍了拍墙上画着交叉的地方,声音洪亮,带着设计师灵感迸发时特有的兴奋,“这堵墙完全是后来乱搭隔出来的,挡光挡风还挡动线!与其修修补补,不如干脆利落打开一个通高的采光井!然后在东侧下沉一个半米的小庭院,加玻璃顶透光,下面自然形成活动交流空间,上面就是我们办公走廊的延伸休闲平台!这样东西贯通,空间层次感立刻就有了!风廊也自然形成了!”
他一边说,一边快速地在空中比划,语速飞快,眼神灼亮。旁边跟着的助理小陈则抱着厚厚的图纸卷,手里拿着激光测距仪飞快地记录着可能的尺寸。
老郑皱着眉头,粗糙的手指摩挲着下巴上的胡茬,盯着那堵墙看了半天,又探身看了看外面狭窄的旧巷和东面一小块空地的方向:“小江工,你这想法……是大胆!采光通气肯定没得说!可……彻底拆了这堵大砖墙,楼板承重结构会不会有影响?下面还要挖下沉空间,万一挖到老地基或者以前藏的管道怎么办?而且这投入可就大了……”
“结构图我仔细核对了不下十遍,还有老王工他们给的加固方案备书!这墙确实是多余的!拆后承重完全由两侧主梁负担,没问题!”江明华斩钉截铁,掏出手机点开一个三维模型的局部图给老郑看,“至于下沉部分,我们会提前勘测清楚地下情况。预算问题我跟甲方争取额外专项!关键是要效果和长远使用价值!”
他言语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自信和专业底气。这份对设计的执着和敢于破局的魄力,在夕阳斜照下,在那沾着灰尘却轮廓愈发清晰的五官上,形成一种极具感染力的魅力。
林雪萍就是在这时悄然抵达现场门口的。她没有惊动他们,只是静静站在不远处一根支撑着脚手架的粗大水泥柱旁,看着那个在尘土飞扬中对着图纸和墙体指点江山、沉浸在自己创造性突破中的男人。夕阳的金辉如同聚光灯般打在他身上,将他专注论证的侧影描绘得格外挺拔有力,眉宇间闪烁着灼灼的光彩。这一刻的他,不是那个陪她喝汤审图的温柔男友,而是带着锋利光芒、披荆斩棘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搭建桥梁的开拓者。他认真执着的样子,总有一种让人移不开视线的力量。
直到江明华眼角余光瞥见那个熟悉的身影,他脸上的激情瞬间化为了璀璨的笑意。他朝老郑和小陈快速交代了几句,便大步流星地朝她走来。
“这么快就搞定了?数据顺利吗?”他自然地牵起她的手,指腹间还带着一丝微凉的金属感和粉末的粗糙感。他的眼神明亮,笑容里还残留着未褪尽的兴奋。
“嗯,数据整理告一段落,明天继续。正好过来看看你这位‘顿悟’的建筑设计师现场办公。”林雪萍任由他拉着,看着他身上沾的灰尘,眼神温柔如水,“看起来,思想碰撞挺激烈?”
“绝对的!”江明华神采飞扬,一边带她避开地上的杂物往工地外走,一边滔滔不绝地再次描述他那个“打通东西”“下沉庭院”“光感渗透”的构想,语气依然带着强烈的兴奋和期待。晚风拂过,带着建筑废墟和暮春植物的混杂气味。两人相牵的手在摇晃中传递着彼此的温度和心意。
晚饭没有去什么特别的餐厅。江明华特意选了一家有露天座位的、离安康里不远的小面馆。店铺门面不大,但生意很好,门外的几张小桌支起遮阳伞,倒也显得干净自在。
两碗热气腾腾的海鲜拌面被端上来,旁边配着清爽的小菜。正是晚餐高峰期,人声嘈杂,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息。橘黄的灯光和头顶巨大的遮阳伞阴影交织。
“所以,下午那俩小家伙去找你了?”江韵华夹起一片卤牛肉丢进嘴里,语气带着点了然的笑意,“还卡在免疫反馈那?”
“嗯,”林雪萍挑起一筷子劲道的面条,眼神里也漾起柔和的波纹,“许清瑶是卡在一个图例不清的抑制靶点上,挺细的知识点。韵华陪着她去的。”她看着江明华,“你没看到他们凑在一起研究题目的样子……”她微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形容,“像两只毛茸茸的小动物,在阳光下小心地嗅探一个刚发现的新鲜东西。有点困惑,有点较真,最后是豁然开朗的雀跃。”她笑了笑,“韵华在她……明白那一刻看她的眼神,有点不一样。”
“不一样?”江明华挑眉,咽下嘴里的面,若有所思地看着林雪萍。他深知自家弟弟那点闷在心底的小九九,自家老婆又是心思极其敏锐的观察者。
“嗯,”林雪萍肯定地点点头,端起冰镇的酸梅汤啜了一口,润泽的唇边带着一丝洞察的清浅笑意,“不再是以前那种带着点‘跟屁虫’或者‘被迫营业’的无奈,也不是纯然的、看哥们似的坦荡。有那种……嗯,少年人猝不及防被什么东西撞进心坎里的瞬间失神感。很青涩,也很真实。像被阳光刺了一下眼睛,慌乱地低下头,嘴角却藏着压不住的弧度。” 她用非常文学化却极其精准的描述,还原了那个微妙的瞬间。
“这小子……”江明华忍俊不禁,摇头晃脑地吸溜了一大口面条,眼底深处却流淌着暖意和一点点“家有大儿初长成”的莫名感慨,“总算不只是跟在他老哥屁股后面看图纸了,也开了点窍,知道欣赏点别的……风景了。”他促狭地朝林雪萍眨眨眼,意有所指。
暖黄的灯光下,林雪萍的皮肤莹白如玉,清亮眸中映着灯光和他促狭的笑脸。她莞尔,伸脚在桌子底下轻轻踢了他一下:“你这当哥的,能不能给点正面榜样?”
“怎么不正面?我这可是在跟榜样汇报弟弟动态。”江明华立刻一脸正经,随即又笑嘻嘻地凑近点,“榜样同志今天辛苦了,工作、弟弟、老公三重操心。明天周末,咱们也去透透气?新图书馆旁边新开了家融合菜,听说很不错。”
街边车水马龙,城市的霓虹在不远处流光溢彩。他们肩并肩坐在喧闹的小面馆门外,头顶是撑起一方温馨天地的朴素阳伞。身前的面碗冒着最后的热气,空气里弥漫着食物、尘土、初夏草木与彼此靠近的、令人心安的气息。
林雪萍望着他眼底闪烁的期待,又低头看了看面前这碗平凡却温暖的拌面。这充满计划、压力、琐碎和责任的一天,在暮色四合、市井喧嚣中,在对面的他专注而充满活力的神采里,在关于少年人初萌心事的分享中,化作一种踏踏实实的暖意,沉甸甸地落入心田。生活有时需要轰轰烈烈的誓师鼓劲,有时也需要细水长流的踏实温存。
她伸手,隔着油腻腻的小方桌,轻轻握住了他放在桌面的手腕,指尖感受到他清晰有力的脉搏和皮肤下传递的坚实暖意。
“好啊,”她笑得眉眼弯弯,晚风拂起她几缕微卷的发丝,在橘黄的灯光下泛着柔软的光泽,“为你今天的‘顿悟’……也为我们都能顺利解决各自‘卡壳点’,值得好好吃一顿。”
江明华反手将她的手完全握住,十指相扣。他掌心温热而粗糙的触感,有力地包裹着她的指节。城市的噪音仿佛在这一刻被屏蔽,只剩下彼此紧贴的皮肤下清晰的心跳声与交融的体温。灯光下,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在小桌下交融在一起,温柔地延伸向夜色深处,也延伸向无数个并肩前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