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清晨的空气带着一丝微凉,混合着校园里特有的、草木混合着新修剪草坪和油墨纸张的清冽气息,透过微敞的窗户涌入室内,冲散了屋里残留的夜的余温。
林雪萍将最后一口温热醇厚的牛奶喝完,玻璃杯底轻碰桌面发出清脆的声响。餐桌上还残留着简单早餐的痕迹:半片全麦面包,一小碟水果沙拉,还有江明华刚刚为她热好的牛奶。
“晚上还是科技节展示会吧?”江明华边系着衬衫袖口,边看向正在玄关换鞋的林雪萍。他今天要去郊区看一个老厂房的改造项目现场,穿着偏工装风的休闲衬衫和深色长裤,利落干练。昨晚林雪萍在备课时随口提过今天是二中一年一度“未来科技探索节”的集中展示日,全校师生都会参加,她作为高三生物组的负责老师之一,任务不小。
“嗯。”林雪萍弯腰系着鞋带,马尾辫滑落到颊边,“下午两点开始,估计得忙到挺晚。你呢,新项目现场远吗?”
“还好,开车一个多小时。”江明华走过来,很自然地伸手拂开她颊边的发丝,替她理了理肩膀上的外套,“晚上要是回来早,我过去接你?如果走不开也发个信息给我。”他俯身,在她光洁的额头上印下一个轻快的早安吻,“别太累。”
温热的触感带着熟悉的气息,瞬间驱散了清晨的微寒。林雪萍唇角弯起,回了他一个清浅的笑容,点头道:“好,你自己开车也当心。”
这种早晨例行的简短交流,是两人在繁重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间找到的一个平衡点和能量点。简简单单几句,包裹着日常的关切和对彼此的清晰认知。
? 林雪萍踏入校门时,气氛已经截然不同。主干道两旁彩旗招展,精心设计的海报张贴在宣传栏的醒目位置。“未来已来,创意启航”的主题字样伴随着各种科幻风格的电子元件图案,充满了节日的喧嚣和年轻的躁动。
整个校园化身为一个巨大的科技嘉年华现场。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门前都排开了大大小小的展棚或实验台。空气中混合着各种细微而奇特的声响:有电流的嗡鸣,马达的轻转,机器人关节运作的咔哒声,还有学生们兴奋的讨论和争论,老师们维持秩序的喇叭声,交织成一曲充满活力的背景音。
高三(一)班的展区位于物理实验楼前的一个黄金位置。林雪萍刚走到附近,就听见熟悉的、带着点争辩又夹杂着点兴奋的清亮女声,那是许清瑶。
“江韵华!我说了这根信号线要重新排!你把它压在这个共振体下面干扰太大!测的数据根本不稳定!”
她闻声望去。只见许清瑶穿着校服,但外套的袖子挽到了手肘,露出纤细的小臂。此刻她正微蹙着秀眉,指着展台上一堆看起来相当复杂的电子装置的核心部分。那是一个正在模拟地震波形对建筑模型影响的实验装置,连接着示波器和数据采集器。装置的主创者江韵华同学,正半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把螺丝刀,脸上还沾了点汗水和一点不明的细小金属屑。
“别急啊大小姐,”江韵华抬起头,脸上带着点无奈又纵容的笑意,“昨天测试了十几次都好好的,肯定是早上搬运的时候哪根线头松了。我这不在找嘛。”他边说边又埋头检查线路板接点,“你说改就改,也不看看结构空间,你知道重新布线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我们上午就得搞定它,不能丢人!”许清瑶毫不示弱,也俯下身来,白皙的手指灵巧地试图帮他在错综复杂的线路中查找可能的接触不良点。两人的脑袋几乎凑到了一起,阳光穿过展棚的缝隙,在许清瑶浓密微卷的长发和江韵华略显凌乱的短发上跳跃,将他们专注的侧脸镀上了一层暖金色。
林雪萍看着这对在外人眼中光芒四射、私下里却常常为技术细节“拌嘴”的少年少女,不由莞尔。她走过去,温和地问道:“怎么了?遇到麻烦了?”
听到老师的声音,两人立刻站直了些。许清瑶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懊恼和不好意思——毕竟在校花的光环下,她其实非常在意自己在老师面前的形象和作品的质量。而江韵华则像见到救星一样,连忙解释:“林老师好。是实验装置的信号读取突然不稳定了,我们怀疑是搬运中线路接触不良,或者某个传感器受了点颠簸影响。”
“早上调试了吗?”林雪萍走近他们的实验装置。这是一个精巧的动力学模型,运用了声、光、电多个物理学科知识,模拟分析不同结构在地震波作用下的反应,是本届科技节物理组非常有竞争力的项目,前期学校的几位物理老师都给予了很高评价。
“测了两次都数值跳得很厉害,”许清瑶忧心忡忡地指着示波器上那条不规则颤抖的曲线,“完全不符合之前的稳定波形。我们担心影响到最终展示和评委打分。”
“别慌,”林雪萍安抚地拍了拍许清瑶的肩膀,她的目光落在复杂的连接和底座部分,“硬件问题就一步一步排查。江韵华,你再仔细过一遍所有接口,尤其是数据线和电源线接触点。”她又转向许清瑶,“清瑶,你检查一下控制程序模块的输入输出端口设置,看有没有因为物理变动导致程序误判。”她毕竟不是物理专业,但凭借理科思维和教学经验,总能给出方向性的指导。
“好的,老师!”两人像是吃下了定心丸,立刻分头行动。许清瑶立刻拿出平板电脑,指尖飞快滑动,调出控制程序的后台参数开始检查。江韵华也收敛了玩笑的神色,重新戴上防静电手套,拿起万用表,眼神锐利地沿着线路一丝不苟地检测起来。
看着他们从刚才有些焦躁的状态迅速进入专注冷静的解决模式,林雪萍心底涌起一种欣慰。年轻真好,有犯错的资本,更有解决问题的锐气和执行力。
接下来的一上午,林雪萍穿梭在高三各班的展位之间。既要检查自己生物组展出的“智能温室微型生态循环系统”的运行和数据记录(主要是学生负责,她作为老师提供支持),还要协调场地、疏导人流、随时准备解答前来参观的其他年级学生和家长的问题。忙碌而充实,但也感到体力在快速消耗。
在高三(二)班的化学趣味实验展位前,她被一种奇特的、酷似彩虹的溶液分层现象吸引,饶有兴致地观看学生的演示和讲解,还亲自尝试了一次操作。当她成功做出漂亮的色彩分层,引得周围的年轻学生们小小惊叹时,她脸上露出了略带得意和轻松的笑容,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好奇探索的学生时代。这种体验,是教学带来的独特快乐。
接近中午,阳光正盛,校园里的气氛也更加热烈。林雪萍回到教师休息区,准备喝口水喘口气,恰好看到江韵华和许清瑶也在那里,正对着一个饭盒狼吞虎咽。看他们的表情,显然问题解决了。
“搞定了?”林雪萍拿了瓶矿泉水,笑着走过去。
“嗯!老师!”江韵华咽下一口饭,眼睛亮亮的,带着点骄傲,“找到问题了!一个不起眼的加速度传感器在搬运时位置偏了大概三毫米,导致反馈的数据有偏差。重新校准固定就好了!现在波形漂亮极了!”他难掩兴奋。
“程序端口扫描也没有异常,就是硬件传感的问题。”许清瑶补充道,虽然也饿得大快朵颐,但吃相明显比江韵华斯文许多。她端起饭盒旁边的保温杯喝了口水,长长舒了口气,紧绷的神经彻底放松下来,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甜美笑容。
林雪萍看着他们解决难题后的满足和骄傲,也为他们感到高兴:“那就好。下午加油,我看你们这个项目,很有希望拿个好名次。”她给两人鼓了鼓劲。
“谢谢老师!”两人异口同声,语气里充满了信心。
? 下午两点,“未来科技探索节”的集中展示环节在学校的室内体育馆隆重开幕。巨大的彩色穹顶下,精心布置的展台各具特色,灯光聚焦,气氛达到了高潮。校领导、特邀的校外专家(其中几位还是历届二中毕业的科技精英)、以及许多家长代表都坐在前排。各学生项目组的成员都穿着整齐或富有科技感的装扮,站在自己的展位前,既紧张又充满期待地准备接受检阅和评分。
林雪萍作为高三教师代表,需要陪同几位专家评委进行各个展位的巡访和提问。她今天的穿着也比平时多了一分正式,淡紫色的丝质衬衫配黑色及膝半裙,知性温婉又不失大方,脸上带着职业的温和微笑,游刃有余地引导着几位专家,适时补充介绍学生项目的设计理念和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
当评委们走到江韵华和许清瑶的项目展位前时,两人早已调整到最佳状态。江韵华操作着装置,声线清晰流畅地讲解着物理原理在工程抗震中的应用。许清瑶则负责展示模型的结构和配合播放他们精心制作的演示动画,解说简明扼要,仪态落落大方,配合无间。数据稳定,效果直观,评委们显然被这个项目吸引,频频点头,提出了一些颇具深度的问题,也都被两人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地回答上来。
林雪萍在一旁看着,心底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这不单单是身为班主任对学生出色表现的欣慰,更是对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小叔子的另一种欣赏。她目光不经意地扫向观众席后方,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江明华不知何时已经来了。他显然是刚刚赶到,没有引起太多注意,就站在体育馆后方的阴影处,双臂环抱胸前,安静地看着弟弟和他的搭档精彩的展示,嘴角噙着不加掩饰的、带着兄长骄傲的淡淡笑意。
两人的目光隔着攒动的人头和场馆明亮的灯光短暂交汇了一瞬。林雪萍眼中闪过一丝温柔的惊喜,对他微微颔首。江明华则用口型无声地说了句什么,从唇形看似乎是“很棒”。一种家人之间无需言说的默契和支持,在这个特殊的场合里悄然流动。林雪萍转过头,心情更加明媚,继续着自己的引导工作。
展示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轮到生物组的展位,林雪萍同样精彩地呈现了学生们的生态智能成果。然而,在走到高二年级的一个大型声光电综合装置展区时,却发生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小插曲。
这个项目旨在模拟深海生态,运用了先进的光影技术和环绕音响,构建出一个相当震撼的虚拟海洋空间。正当评委和学生们都沉浸其中时,展区一角突然传来几声轻微的电器短路特有的“噼啪”声!随即,环绕音响发出刺耳的啸叫,整个区域的灯光瞬间诡异地急促明灭闪烁了几下!构建的深海影像出现了干扰条纹!
“啊!”正在这个区域讲解项目的一个女生惊叫了一声,下意识后退一步,撞到了旁边用来展示的一个小型发光生态箱!箱子剧烈摇晃,眼看就要从架子上摔落!
千钧一发之际,站在外围观察的江韵华反应极快,一个箭步冲上前,在箱子即将坠地的瞬间探身接住了它!旁边的许清瑶也几乎同时伸手扶住了那个惊魂未定、趔趄着差点摔倒的女生。
变故发生的突然,结局也在一瞬。待灯光稳定,音响恢复正常(后台显然有人紧急处理了),众人发现,生态箱被江韵华稳稳地护在怀里,安然无恙。受到惊吓的女生也被许清瑶扶着站好,脸色有些苍白但并未受伤。
“怎么回事?”评委团中一位资深工程师皱眉问道。
高二负责该项目的学生领队满头大汗地跑过来解释:“老师,对不起!可能是电流突然负荷超了,跳闸又恢复了!我们马上全面排查!”
这个小风波并未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或设备损坏,但也让展示稍微停顿了几分钟。江韵华小心翼翼地将生态箱放回原位,许清瑶低声安慰着那位被吓到的学妹,还从自己的包里找出了一颗糖果递过去。两人处理突发状况的这份敏捷和沉稳,赢得了周围老师和家长赞许的目光。
小插曲平息,展示继续。但评委专家团却低声讨论起来,焦点似乎并不在那个复杂的声光电项目上。为首的工程专家低声跟林雪萍说了几句,又朝江韵华和许清瑶这边看了一眼。
最终,在紧张的评委投票和综合打分后,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江韵华和许清瑶合作的《基于多重反馈机制的抗震结构动力学模型模拟分析》项目,凭借扎实的实验数据、清晰的理论阐述、强大的创新应用性以及临场应对的成熟表现,从众多优秀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本届科技节综合类的一等奖!
当颁奖嘉宾念出他们项目名称和两人名字的那一刻,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江韵华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但眼神亮得惊人,充满了少年得志的意气风发。许清瑶站在他身边,脸上绽放出比馆内所有灯光都璀璨的笑容,眸子里像盛满了星辰大海。两人并肩走上领奖台,接过那个沉甸甸的水晶奖杯,向台下鞠躬致谢时,彼此对视的瞬间,眼底的欣赏、感激和难以言说的某种情愫几乎要满溢出来。
林雪萍在台下用力地鼓掌,眼眶竟微微有些湿润。她看着台上那两个青春正好、才华横溢的身影,由衷地为他们高兴,仿佛看到了时光深处那个同样对未来满怀憧憬的自己,以及……她和江明华高中时参加校运会接力跑,夺冠后激动击掌的那个遥远瞬间。
坐在远处的江明华,也露出了欣慰开怀的笑容,站起身为弟弟和那位优秀的小姑娘鼓掌。
热闹的展示会终于在夕阳的余晖中落下帷幕。喧嚣渐散,学生们带着兴奋、疲惫和各自的收获,三三两两地离开场馆。
林雪萍完成了所有的收尾工作,和几位同事道别,走出体育馆的大门时,傍晚的凉风迎面吹来,让她感觉精神一振。校园主干道上的人已经不多,落日熔金,在两侧高大梧桐树的缝隙间投下长长的、温暖的光影。
“嫂子!”一个带着明显欢快的声音响起。她循声望去,只见江韵华正站在不远处的一棵梧桐树下等她,身边并肩站着许清瑶。许清瑶手中还小心翼翼地捧着那个水晶奖杯,江韵华肩膀上则背着一个装设备的大背包。
“还没走?”林雪萍笑着走过去,目光落在奖杯上,“今天表现太棒了,恭喜你们!”
“多亏了老师上午的关键指导!”许清瑶笑容甜美,诚恳地说。
“嫂子,我哥刚给我发信息,说他先去停车场开车了,让我等您一起过去。”江韵华解释道,又看了看许清瑶,“我们把瑶瑶也送回去,她家顺路。”
“对对对,麻烦你们了。”许清瑶连忙点头。下午的惊鸿一瞥和领奖的高光时刻让她脸上的笑容格外明媚,带着少女特有的、含蓄又不自觉流露的开心。
三人并肩走向校门口方向,穿过林荫道。晚风吹拂着他们的发丝衣摆。林雪萍询问着他们解决故障时的细节,分享着刚才展示中其他几个印象深刻的项目。江韵华滔滔不绝,许清瑶则更多地在关键处补充几句,更多时候是唇角含笑地听着。她小心地抱着奖杯,动作却带着一种自然而然的归属感。夕阳金色的光芒掠过他们年轻的肩膀,跳跃在光洁的水晶杯面上,折射出炫目的光芒。
远远地,就看到了江明华的那辆深灰色SUV停在路边。他斜倚在车门边,目光一直追随着他们走来的方向。看到林雪萍时,他站直了身体,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
走近了,林雪萍自然地拉开副驾驶的门坐了进去。后座传来江韵华和许清瑶低声交谈的声音,似乎在讨论某个展品。
车子平稳地行驶在回城的路上。窗外,城市的霓虹开始次第亮起,与天边最后一抹红霞交相辉映。车内很安静,只听到空调微微的风声。
林雪萍靠在舒适的椅背上,看着窗外流动的街景。下午那激动人心的瞬间、颁奖时的喜悦、此刻车里安宁的氛围、身边熟悉的丈夫的气息、后座年轻孩子们青春的低语……这一切混合成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工作的压力、评选的紧张,都被这份暖意包裹着沉淀了下去。
她微微侧头看向正在开车的江明华。车窗外变幻的光线映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专注而沉静。她轻轻伸出手,搭在了他握着变速杆的手背上,指尖传递着一天的疲惫和此刻的心安。
江明华没有转头,只是反手握住她的指尖,温热的掌心贴着她微凉的指尖。他手指习惯性地在她指背上摩挲了两下,一个无声却充满力量的回应。
车子在一个路口转弯,汇入另一条更宽阔的主路。后座上传来许清瑶小声的惊呼:“呀,那个灯光效果,跟我们的模型动画有点像……”
林雪萍微微合上眼,唇角带着一丝安静的笑意。
生活,就这般,夹杂着工作的烦扰和琐碎,却也从不吝啬地回赠这些微小却足以照亮心间角落的光点。是讲台上求知的眼神,是试卷中进步的喜悦,是办公室里一盏等待的灯,是科技节上领奖台的荣光,是车厢里紧握的温度,是夕阳下并肩而行的背影。
它并不时时波澜壮阔,却恰恰在日复一日的细水长流中,堆叠出名为“爱”、“家”与“陪伴”的坚实厚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