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的秋雾比往年更浓。崔月隐勒住缰绳时,马尾已结满细密的露珠。他眯眼望向半山腰的栈道——那队西夏驼铃商旅的剪影,正消失在第七十四窟的拐角处。
\"水纹印泥的气味。\"崔月隐从怀中取出铜胎掐丝香囊,内里浸透药汁的蚕丝正泛出诡异的靛蓝色。这是他在汴京誊录院当差的叔父所赠,专为侦测西夏密写药剂。此刻蚕丝边缘的蓝晕,与三日前在秦州驿站发现的银鞘残片如出一辙。
山风送来党项人特有的羊膻味。崔月隐将香囊系回腰间,靴底碾过泥地上的新鲜驼粪——这些粪便里掺着未消化的苜蓿,分明是兴庆府官厩才有的精饲料。他食指轻抚腰间佩剑的吞口,那里暗藏的指南针正指向东北方。针尖微微颤动,与三年前在辽国南京析津府追踪契丹细作时的反应完全相同。
栈道的木板在脚下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崔月隐贴着岩壁潜行,突然瞥见石缝里卡着半片青瓷。拾起细看,竟是贡院专用的\"糊名瓷\"碎片,边缘还粘着星点朱砂——这种特制瓷器用于盛放批阅前的考生试卷,向来由礼部主事亲自看管。
\"第七十八窟......\"崔月隐的指尖抚过岩壁上的刻痕。这是用西夏宫廷特制的\"鹰翎刀\"所刻,刀痕里残留的绿松石粉末,在晨光中泛出幽微的磷光。他曾在枢密院见过的西夏战利品中,就有这种专为皇室锻造的短刀。
窟内传来金属凿击声。崔月隐屏息从残损的佛龛空隙窥视,只见三个党项工匠正在摩崖上雕刻整面题板。他们手中的錾子闪着乌光——分明是大食国进贡的乌兹钢所制。为首的工匠用毛刷蘸取某种猩红液体,涂抹在刚刻好的\"论君子小人之辨\"标题上。字迹遇液竟渐渐隐去,只留下水波般的纹理。
\"水纹印泥......\"崔月隐瞳孔骤缩。这是西夏谍报司的绝密技术,用红砂岩与骆驼泪腺分泌物混合制成。去年在环州截获的密信中,就曾发现过类似材料。他注意到工匠脚边的皮囊上,烙着个不起眼的\"珎\"字——正是韩似道书房专用墨锭的暗记。
突然,为首的工匠从怀中掏出卷黄麻纸。崔月隐看清纸上内容时,后颈顿时沁出冷汗——那是今科会试的备选题库!纸角赫然盖着崇文院的火漆印。工匠将纸卷贴近岩壁,用银针在\"君子\"二字周围扎出细密针孔。后排的助手立刻往孔中注入某种透明胶质,胶液凝固后形成凸起的纹路。
\"紫玉砂......\"崔月隐嗅到淡淡的松烟混铁锈味。这种契丹进贡的珍稀矿物,专用于三品以上官员的奏章批红。他想起三日前在秦州府衙看到的邸报——河东转运使刚上奏请求增调紫玉砂,理由是\"批阅漕运文书耗用甚巨\"。
窟内光线忽暗。崔月隐回头,看见个戴青铜面具的高大身影堵在洞口。那人腰间悬挂的鎏金银牌上,阴刻着西夏文\"鹰房\"二字。面具人手中把玩的翡翠铃铛,与陈砚秋在岭南鬼贡院发现的完全一致。
\"崔待诏好眼力。\"面具下的声音带着古怪的腔调,\"可惜五色观气法救不了你的命。\"他扬起左手,指间夹着三枚细如牛毛的银针——针尖闪着与醒神丸相同的靛蓝色。
崔月隐的剑已出鞘三寸。剑脊上镶嵌的磁石突然剧烈震颤——这是遇到大量金属的征兆。他猛然侧身,三枚银针擦着耳际射入岩壁。针尾系着的蚕丝线上,竟串着数十片微型银鞘残片!
\"韩枢密让我问候令叔。\"面具人向前逼近,青铜面具的缝隙里渗出腐臭味,\"当年他主持誊录时,可没少用双刃刮刀......\"
崔月隐的剑终于完全出鞘。剑锋划破晨雾的刹那,他瞥见面具人颈侧有块朱砂痣——形状与三司会审卷宗里描述的银鞘案主犯完全一致。这个本该在庆历三年问斩的犯官,竟成了西夏鹰房的爪牙!
金属碰撞声在石窟内回荡。崔月隐的剑尖挑开面具人衣襟,露出内衬上密密麻麻的西夏文字——那是用银鞘熔液书写的历科试题。突然,整个洞窟剧烈震动,碎石从穹顶簌簌落下。面具人狂笑着拍向岩壁某处,他掌心的翡翠扳指与题板上的\"君子\"二字严丝合缝。
\"题窟要塌了!\"崔月隐冲向最近的那块题板。在崩塌的轰鸣中,他扯下半截尚未来得及涂抹印泥的\"论\"字石片。断裂处露出星星点点的金色——竟是混入黄金粉末的宫廷特供墨!
山崩地裂的巨响中,崔月隐纵身跃出石窟。身后传来面具人最后的嘶吼:\"七月七......血榜现......\"一块飞石击中崔月隐后心,他踉跄着栽进栈道旁的灌木丛。昏迷前最后看到的,是手中石片背面\"崇文院鉴\"的火印,正被渗出的鲜血渐渐染红。
三十里外的秦州驿道上,陈砚秋突然勒住缰绳。怀中铜雀砚毫无征兆地发烫,雀眼射出红光直指麦积山方向。他想起薛冰蟾临行前的警告:\"西夏人若得紫玉砂,便能仿造朱衣考官的批阅笔迹......\"
驿丞提着灯笼走近,火光映亮陈砚秋手中刚接到的密信。信纸是特制的金粟山藏经纸,右下角有个针尖大的\"珎\"字水印。展开后只有一行小楷:\"题模现世,速毁麦积山七十八窟。\"落款处盖着半方残印,依稀可辨是\"翰林墨敕\"四字中的\"墨\"字。
陈砚秋望向渐白的天际。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时,麦积山方向的天空竟泛着诡异的紫红色——与《璇玑录》记载的\"紫气东来,文脉西移\"异象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