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过度挥霍,家家户户每月都能有余钱积蓄!
这一切变革,皆归功于朱松,民众对汉王的信赖与感激之情愈发深厚!
不久,朱松招募大批矿工,欲赴陕西开采煤矿的消息,亦传至纺织厂中的周贵妃与徐妙锦耳中。
二女随即返回,面见朱松。
“松儿,你遣众多百姓挖矿,此事你父皇可知?”周贵妃急切地问道。
在大明,盐、铁、金、银等矿产皆由朝廷管控,严禁私采,煤矿亦然!
朱松突然决定采矿,令周贵妃颇为担忧。
她深知儿子冒进的性格,若未得老爷子首肯,恐会招致不满!
“母妃放心,儿臣已禀报父皇,并献上蜂窝煤制法。”朱松连忙解释,面露苦笑。
他确已书信朱元璋,且蜂窝煤制法简易:煤炭研粉,按十比一的比例加水拌匀,填入模具,压实晒干即可!
此蜂窝煤杂质少,易燃,高效经济!
周贵妃闻言,心中稍安。
“母妃,我早说过不必忧虑,殿下自有分寸!”徐妙锦笑对周贵妃,满是信任。
“你也要多留心,我不能陪他一辈子,倒是你要替我管着他!”周贵妃不以为然地嘱咐道。
“母妃,儿臣还在此,您这般直言,恐怕不太妥当吧?”
朱松在一旁看得啼笑皆非。
这位婆婆,竟开始教导儿媳如何管教自己的儿子了。
“去吧,忙你的事务,我与锦儿说话,你插什么话?”
周贵妃不悦地瞪了朱松一眼。
朱松无奈,只好带着耿青出门。
他也想外出看看百姓对煤矿招工的反应。
刚迈出汉王府大门,便见一位老妇带着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少年被王府的亲卫拦住。
“何事?”
朱松皱眉问道。
“殿下,这不是周通的老母吗?”
耿青一眼认出了那位老妇,她曾是周通病重的母亲。
朱松也曾探访过周通家。
而旁边的男孩,眉眼间与周通有几分相似,应是周通的弟弟。
亲卫随即向朱松禀报,称这母子二人想求见他。
此类情况,亲卫通常会直接打发走,毕竟每日想见汉王的人络绎不绝,不能谁都去惊扰朱松。
只要他们没有仗势欺人,便无需多管。
朱松没有责怪亲卫,只是摆手示意他们退下。
“老人家,本王记得你是周通的母亲吧?”
朱松迎向老妇,笑问道。
“民妇拜见汉王殿下!”
老妇见到朱松,连忙拉着男孩就要跪拜。
朱松给耿青使了个眼色,耿青连忙上前扶起母子二人。
“不必多礼,你求见本王,有何事?”
朱松摆手,好奇地问道。
“回汉王殿下,这是我小儿子周顺,也是周通的亲弟弟。”
“我大儿子周通不是随军西征了吗?家中只剩老二,我就想攒点钱给他娶媳妇。”
“能否让顺儿也去煤矿挖煤呢?”老妇急忙道出自己的来意。
朱松与耿青对视一眼,心中已然明了。
周通已随先锋兵团西征,且自他成为汉中军的什长后,提亲者络绎不绝,老母的担忧已不必要。
如今家中只剩刚满十六岁的周顺。
朱松理解老母之心,此时代十五六岁多已成婚。
再拖延几年,恐难找合适的女子。
“大娘,煤矿挖煤需年满十八岁。”耿青无奈劝道。
且挖煤风险极高,耿青认为不应让周通之弟冒险。
“顺儿虽小,但干活麻利,一人能顶三人,只需每月两千文工钱。”老妇急切道。
“大娘,这不是工钱的问题,规矩就是规矩。”耿青苦笑。
“我想先去西安挖两年煤,等十八岁时再像大哥一样参军。”周顺突然开口。
汉中军规定,需年满十八岁才可参军。
朱松曾说,汉中府不会让少年上前线,这也是汉中军人数不多的原因。
朱松审视周顺体格,不禁发笑。
这小子与大哥周通一样健壮,若非面容青涩,说他二十岁也有人信。
“挖煤或参军,周顺都未到年龄。”朱松说道。
“欲赚钱娶妻,不妨直接去盐厂谋职。
且军属之家,月享五百文补贴,薪资亦依最高标准三千五百文给付!”朱松思索片刻,向这对母子提议。
他为汉中军制定了一项军属福利:凡有子弟参军者,家庭每月可获五百文生活补助。
此举意在彰显“一人从军,全家荣耀”之理念,既增荣耀,又享实惠。
更有“荣誉军属”之称,专为家中有参战立功者而设,其福利更为优厚。
“竟有此等美事?”老妇听后,激动难掩。
“汉中军本就待遇优渥,加之周通已升任什长,月饷与补贴相加,何须次子再去挖煤?”耿青钱笑言提醒。
周通身手不凡,前线立功自不在话下,昔日独闯商队之事可见一斑,连汉中亲卫亦难以制服。
待其归来,家中福利定能再升。
然耿青并未急于言此,未发生之事,不轻许于人。
但他深信,以周通之能,实现此愿不难,否则亦无须费心栽培。
“顺儿,快向汉王殿下与耿将军行礼!”老妇激动不已,拉着周顺欲行大礼,却被耿青制止。
老妇惊喜交加,儿子无需挖煤,反得盐厂工作,月薪三千五百文,加之补贴五百文,总计近乎四两银子!昔日此景,想亦不敢。
母子俩对朱松两人感激涕零一番后,便转身离去。
“真是当兵的好材料!”耿青望着周顺的背影,不由赞道。
朱松却面色凝重地对耿青说:“汉中军有规定,一家兄弟不得同时入伍,这规矩不能破。”
汉中军人丁稀少,正因每家仅限一人参军,朱松要确保每户人家的生计,不能抽走全部劳动力,这也是他在汉中深得民心的原因之一。
耿青闻言点头,他只是一时感慨,绝不敢违背汉中军的规矩。
---分割线---
系统公告:大明皇榜首位,天道大帝朱松!
三天后,汉中煤矿工人的招募工作圆满结束。
入选者皆为青壮年,且需购买人生意外保险。
与参军规定相似,每户仅限一人报名。
有兄弟俩同时报名的,只能留下一人。
即便如此,三天内也成功招募了三千多名工人。
这意味着三千多户人家日后的生活开销有了着落,一个煤矿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足以养活全家。
换言之,至少一两万人的生计问题得以解决。
对百姓而言,这无疑是值得欢庆的大事,报名成功的家庭无不沉浸在喜悦之中。
当晚,几乎所有即将成为煤矿工人的家庭都准备了丰盛的晚餐。
这既是为了庆祝,也是因为次们就要启程前往西安府,正式投入工作。
距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他们只能等到春节那七天的假期,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
往后亦是如此,唯有逢年过节,他们才有机会回家探亲。
接下来,朱松计划在汉中府兴建一家大型造纸厂与铅笔厂。
王卫学院即将于明年开学,汉中府目前硬件设施尚显不足。
为提高学习书写效率,传统宣纸与毛笔已不适用,铅笔更为便捷,能大幅提升书写速度。
对朱松而言,造纸与制铅笔技术上均无难度。
汉中府境内就有小型铅矿,开采后制作铅笔绰绰有余。
这两家工厂投产后,还能稳定提供数千就业岗位。
此外,印刷厂与报社的成立也在筹备中。
既得老爷子支持,在汉中府放手一搏,作为改革试点,朱松打算扩大规模,加速汉中府发展。
他相信,随着就业率提升与百姓收入增加,汉中人口及出生率都将迎来增长,很快将迎来人发期。
不过,享受新生儿红利还需等待十几年乃至二十年,急不得。
不仅汉中府,西安府也需按此节奏发展。
西安府城区水泥路铺设已有一段时间,预计年前完工。
朱松打算年后开春前往西安府视察,自接手治理以来,他尚未踏足。
他还计划抽空探访始皇帝陵。
正当朱松忙碌之际,耿青突报天水关押送来一批自称哈密国使团的西域人,前来乞降。
朱松闻言甚喜。
此刻来乞降?近月之余,想必秦武大军已至哈密城下,筹备攻城事宜?
“告知他们,本王身染微恙,不便见客。”
“直接打发走,勿需刁难。”
朱松轻描淡写地吩咐后,便未再放在心上。
时光荏苒,转瞬又是十数日。
应天府皇宫深处。
朱元璋审视系统界面,察觉国运值即将凑齐,足以推演朱匣焌之国运。
近日来,他竭力克制,避免被国运系统诱使胡乱消耗国运值,略见成效,但仍显不足。
朱元璋对国运系统提及的大明皇帝排行榜心生好奇。
系统言此榜乃依据历代大明皇帝功绩与表现综合评分,并附后世评价。
朱元璋欲知,若真有其榜,自己位列几何?
身为开国君主,他自信即便非首位,亦当居前三之列。
同时,他也渴望知晓后世如何评说自己。
“儿臣参见父皇!”
恰此时,太子朱标步入御书房。
“标儿,瞧你满面春风,可是有喜事?”
朱元璋见朱标兴奋之色,不禁问道。
“父皇所言极是,可还记得老九前阵子派人送来的制作蜂窝煤之法?”
“工部已将此蜂窝煤制成!”
朱标连忙向朱元璋解释。
“哦?何在?速呈上来让朕瞧瞧!”
朱元璋闻言,顿感兴趣盎然。
不久,两名小太监抬着一煤炉步入御书房。
炉中叠放三块多孔蜂窝煤,正熊熊燃烧。
朱元璋近身观察,发现此蜂窝煤无烟熏火燎之感,火力却异常旺盛,不禁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