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中的冒牌和尚,这话听着怎像是在暗指朱元璋?
“系统,老实说,那假和尚是不是意指我呀?”朱元璋忍不住问。
“绝无此事,宿主多虑了,我只是实话实说。”
“但你这么说,倒也算个例子。
你曾做过和尚,现在信佛吗?”国运系统反问。
这番话让朱元璋无言以对。
他若信佛,佛祖怕都要亲自下凡了!
“罢了,不争了!”
“我只问,那八奇技之一的炁体源流,当真很厉害?”朱元璋好奇地问。
他更渴望了解其他七项绝技。
“宿主需自行推演朱匣焌的一生,届时自会明白。”国运系统缓缓道。
朱元璋听后,没了脾气。
再问下去,这淘气的国运系统怕是要扣国运值了。
他只想尽快攒够国运值,推演完朱匣焌的一生。
当夜,与国运系统交谈后,朱元璋便睡了。
次日醒来,他第一件事便是查看枕头下的药瓶。
瓶中装着蒋瓛从汉中府带回的回清丹。
老九说,身体不适时服一颗,十天后再服第二颗,服用时间有间隔。
十日前,或许因过于劳累,虽佩戴老九的法器精神尚好,但时有胸闷之感。
想来这提神醒脑、强身健体的法器,也撑不住他这般劳累。
于是,朱元璋服了一颗回清丹。
效果出奇地好,不适感立刻消失,之后再未出现。
而且,以前健忘的毛病也改善了不少。
他时刻留意着日子,十日已过,正是服用第二颗回清丹之时。
晨起梳洗毕,朱元璋随即服下了第二颗回清丹。
早朝结束后,朱元璋与朱标共进早餐,并谈起了宁王朱权。
“标儿,过完年,老十七就十六了吧?”朱元璋问道。
宁王朱权,生于洪武十一年,十四岁时被封为宁王,领地大宁。
转眼间,已是洪武十六年的光景。
“是的,他已满十五周岁。”朱标答道。
“十六岁,是时候前往封地就藩了。”
“按原计划,让老十七年后启程前往大宁。
你作为兄长,为他妥善安排。”朱元璋吩咐朱标。
“儿臣定当竭力。”朱标连忙应承。
对于弟弟的就藩事宜,朱标颇为上心,定会细心筹划与告诫。
“王琛,你去告诉老十七,不读书时,多来陪陪朕。”朱元璋又对太监总管王琛说道。
“奴婢遵命!”王琛迅速回应。
朱元璋心想,要趁时光尚早,多教导他,把该嘱咐的都告诉他。
特别是老四那个家伙,他记得推演老四一脉时,那家伙曾觊觎老十七的朵颜三卫,用尽手段,甚至把老十七也拖进了靖难之役的漩涡。
他还得提醒老十七,别跟老四走得太亲近。
但转念一想,这又是何等无奈?亲兄弟之间竟也要有所提防。
“标儿,应天府取消宵禁已有一段时日,成效如何?”朱元璋又问朱标。
“父皇,宵禁解除后,应天府效仿汉中,开设了夜市,成效显着。
儿臣发现,夜间夜市之繁华,远超白日市集。”
朱标向朱元璋汇报所见。
“确是如此,夜晚比白日更为热闹。”
“白日里,百姓忙于生计,种田劳作,无暇逛街。”
“至夜晚,闲暇之人增多,皆愿外出。”
“人流增多,消费亦随之增长,夜市生意兴隆,税收亦随之增加。”
朱元璋洞悉其中道理,满意点头。
“所言极是。”
“尤为重要的是,大戏院吸引大量人流,夜晚场场满座。”
“夜市主要街道设于大戏院附近,人流不断。
摊贩生意兴隆,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收益颇丰。”
朱标亦笑言。
“年关将至,今日无事,吾欲出宫逛逛,你陪吾同行。”
“将那汉中造的马车备好,吾欲乘坐。”
“闻蓝玉等人亦乘此豪华马车出行,甚是威风。”
早饭后,朱元璋对朱标说道。
“父皇,蓝玉他们的马车,据说是老九所赠。”
朱标急忙解释。
“吾知,勿为他们开脱。”
“若非老九所赠,他们岂敢如此张扬?看吾不惩治他们!”
朱元璋不以为然。
随后,父子俩乘坐朱松赠予朱元璋的马车,离开皇宫。
此马车外观与蓝玉等人的相似,但内部装修截然不同,朱元璋所享,实为顶级奢华。
若非蓝玉等人胆敢仿效朱元璋,乘坐同等规格的马车,恐怕项上人头难保。
不久,朱元璋的座驾便离开了皇城,驶入了应天府的街道。
应天府已焕然一新,道路与汉中一样,铺设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显得更为开阔气派,且细心地划分了人行道与行车道。
这样一来,骑马驾车者与步行者各行其道,再也不用担心马车或马匹会冲撞行人。
“妙哉!老九这法子实在高明,朕看这街道,真是整洁又大气!”
朱元璋透过车窗,望着街道景致,满意地笑道。
“的确赏心悦目,可父皇,这都是用大量钱财堆砌出来的效果啊!以往咱们太穷,就算有心,也无力实现啊!”
朱标苦笑提醒。
“你说得对。”
“没钱确实办不成。”
“老九这小子有本事,赚钱的法子多得很,如今我大明朝的国库也因此充实起来,底气足了!”
朱元璋听后,深有同感地感叹。
“标儿,你前阵子提起要建蜂窝煤厂,进展如何了?”
朱元璋突然想到了蜂窝煤之事,开口问道。
“回父皇,工部早已建成,并且已开始销售蜂窝煤。”
朱标笑着回答。
“价格怎样?”
“朕听说老九那边的蜂窝煤不仅卖给百姓家用,还供应给许多酒楼饭店。”
“这东西用来烧火做饭,可比柴火方便多了!”
朱元璋闻言兴趣大增,连忙追问。
“您还不知道吧,宫中的御膳房现在做饭都用蜂窝煤了!”
“应天府内几家大酒店也与蜂窝煤厂签了合同,大多从煤厂进货。
现在家家户户都用蜂窝煤,用柴火烧饭的倒少了!”
“煤饼价格是十二文一个,与汉中府相同。”朱标笑道,“目的是让百姓都能负担得起。”
“老九这孩子,鬼主意就是多!”朱元璋大笑,“我现在真是越来越好奇,他这些点子都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说起这个,儿臣还有件蓝玉送来的好东西。”朱标接着说,“汉中府那边新出了一种叫火柴的东西,轻轻一划就能生火,还是明火,比火折子方便多了。”
说着,朱标从袖口取出一个小盒子,“父皇,儿臣给您演示一下。”
他从盒子里拿出一根小木棒,顶端有个红色圆头。
朱标用那圆头在盒子一侧一划,立刻燃起一小股明火。
“竟有如此便捷的生火工具!”朱元璋满脸惊讶,“老九又是怎么想出来的?”
............................
汉王朱松还是个语言天才?
其实,火柴在南北朝、北宋时期已有记载,但朱松所用的火柴技术来自后世,圆头上的红色部分是红磷,且是机械加工大规模生产的,远比传统火折子高效且便宜。
制作一个火折子的成本,足以生产十盒火柴!
“具体情况儿臣不清楚,只是蓝玉的人从汉中带回的,说是老九在发明蜂窝煤后同时弄出的引火工具,还有个专门工厂生产呢!”
“蓝玉提及,这火柴将大量产销至关外异邦,且售予他们的价格更为高昂。”朱标笑道。
“哦?那这火柴售价几何?”朱元璋好奇地问。
他心想,这等便捷的引火之物,价格应超越火折子吧?
“一盒三文钱,约含五十根左右。
蓝玉的手下直接从汉中府带回一大箱,总共花费不到一两银。”
“这比火折子便宜太多了!好的火折子都要两三百文一个!”朱标继续说明。
要知道,火折子在古代唯有富贵人家或王公贵族方能负担,普通百姓难以购买,只能自制,尽管方法不难,百姓也能做,但耗时费力。
这也是火折子价格高昂的缘由。
“价格竟如此之低?百姓皆能轻易购买?”
“老九又做了一件惠及百姓的大事!”朱元璋听后,大喜。
别看这只是小事,却能为百姓节省大量时间,用于更有价值之事!
说白了,除了生活成本,生活效率亦需考量!火柴便捷且价廉,极大地节省了百姓引火的时间,提升了生活效率!
比如做饭时,若用传统方式或钻木取火,岂不是很耗时?即便能制火折子,制作亦耗时,皆是时间成本!百姓节省了时间,自然能做更多事!
“那条是通往应天府外的水泥路吗?”朱元璋见前方近城门,水泥路却已延伸至城外,问道。
“正是,德胜门与金川门至江边码头的水泥路,前几日已铺设完毕!”朱标回答,“只可惜长江之上无桥,过江仍需乘船,至对岸再行水泥路。”说到此处,他略显无奈。
大明当前工业之力,尚无法在辽阔江面上筑起长江大桥。
汛期之时,江流汹涌,即便是小船也不敢轻易渡江,唯有依赖官府大渡船或水师战舰。
“莫急,江面大桥,眼下虽难实现,但不久的将来定会矗立!”朱元璋语气坚定。
“何以见得?”朱标面露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