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小子,人生犹如开挂!
而今,他似已领悟“开挂”真谛!
【西域民心归附,父亲对你的作为极为满意,赞誉有加,能力获认可!】
【自此,父亲对你多有倚重,诸多事务交由你处理,乌斯藏都司时有小国滋事,亦派你前去平息!】
【你俨然成为救火王爷,遇事皆有你身影,那五十六天魁星常年随你左右,经历巨变,皆已脱胎换骨!】
朱元璋沉默。
这救火王爷之称,名副其实!
父亲指向何方,他便攻向何处,有事则上,无事亦能寻事而上!
他看出,朱匣焌骨子里便是位不安分之人!
【天道十二年,父亲下令北伐,你随军出征,南征北战,为大明开拓广袤疆域!】
【战争持续五年,大军终凯旋!】
漠北之战,亦有朱匣焌之功!
朱元璋心明如镜,这小子天生为战而生,战争机器般存在!
大明战神之名,实至名归!
与老四家的朱祁镇截然不同,那是真正的含金量!
至于朱祁镇,不过笑谈罢了!
【天道二十六年八月,大哥病重,恐命不久矣,临终前劝阻父亲迁都北平之事,并建议立你为新太子!】
【天道二十六年九月,大哥应天病逝,年仅三十九!父亲亦昭告天下,立你为太子!】
父亲长年修行闭关,你身为太子后,亦肩负监国之责。
朝中大臣,多有对你心生不满者,而你亦非与他们相投,故你罢免了众多朝臣,扶植亲信上位。
你的举动,无疑引起了父亲的关注,你心知,必是有人前往皇卫道观告了你的状。
朱元璋惊愕不已,你身为监国太子,竟在朝堂上排除异己,这怎算治国之道?
你日后乃是要继承大统之人,岂能因个人喜好罢免大臣?如此下去,朝中还能留下几位忠良?
为君之道,非是如此。
即便你只是监国,行使的也是皇帝之权。
之道,在于平衡。
忠臣、佞臣、清官、能臣,皆需用之。
去留之间,全看政治需求,非以其身份标签而定。
必要时,即便是清官、忠臣,亦可能需牺牲。
此乃权术。
自此,父亲的话语常在你耳边回响:“老二,你威风啊,听说接见使臣时,竟耍刀与人交谈?”
“老二,你威风啊,连见官员也如此?”
“这皇位,或许该由你来坐……”
朱元璋望着你,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笑意。
你这般行事,实在太过张扬。
若朱标也如你这般监国,他朱元璋恐怕早已被气死。
知晓父亲不满,你终是有所收敛。
而父亲亦耐心教导你治国之道。
时光匆匆,你渐趋衰老。
天道八十二年,你身染重病,父亲亦结束闭关。
你生命垂危之时,父亲亲手为你披上梦寐以求的龙袍,然而这荣耀却与你无缘,生命即将消逝。
又是如此结局!
早已料到,老九生命力顽强,其子欲继承皇位,难如登天!
除非其子寿命更胜老九!
朱元璋虽预知此果,心中仍不免哀伤。
特别是目睹老九为朱匣焌穿上龙袍的那一刻,让他忆起朱标也曾身着龙袍拍照的情景。
那是一种深切的共鸣。
昔日辉煌的五十六天魁星,亦已先行离去。
天道八十二年八月,你于顺天府病逝。
你是朱匣焌,大明的救火王爷,天道皇帝旨意所向的大明二皇子。
推演至此终结。
朱元璋醒来,内心却难以平静。
朱匣焌之死触动了他最敏感的心弦。
他感到朱匣焌的一生荒诞离奇,充满传奇与不可思议,亦有难以接受之处。
朱匣焌的一生,连朱元璋都难以形容。
确实如系统所述,如同奇迹般精彩纷呈!
若非如此,换作他人,或许结局难料。
好在后来朱匣焌迷途知返,在老九的指引下,逐渐学会治国之道。
若为,必为好君!
细节之中,朱元璋还得知朱匣焌育有六子两女,家族繁盛。
或许未能登基为帝,是他此生最大遗憾。
但好在,如同标儿,他也监国多年,尽享皇权巅峰之荣耀。
老九时常不理事务,否则那小子初时岂能肆意妄为。
说到底,朱匣焌初掌监国之权时的诸多谬误,老九亦难辞其咎,乃其父教导无方。
日后须得提醒老九,即便他沉迷于修道,亦不可忽视对皇储的教诲。
“陛下,早朝时辰已到!”总管太监王琛的声音在朱元璋耳边响起。
朱元璋猛然惊醒,方觉天已大亮。
幸而他昨晚早睡,否则这八小时的深思熟虑,恐将使他错过早朝,那可就闹出大笑话了。
他朱元璋一生,虽偶有不上早朝之时,却从未迟到过。
早朝上,朱标提及工部和户部的工作安排,老九送来的书籍与种子至关重要。
满朝文武闻汉王朱松送来农耕方法及新式耕具制法,皆震惊不已。
户部与工部更是欣喜若狂。
朱松或许未料到,工部竟也开始向他靠拢。
朝堂如大染缸,利益恒为首要之务,古今皆然。
朱松若能满足他们所需,他们自会想法讨好,至少不会与他为敌,除非他再触及其利益。
整个早朝,皆在讨论农耕之事如何安排,进展颇为顺利。
这无疑为汉王朱松在朝堂上增添了不少威信。
即便有人对汉王不满,此刻亦不敢站出来挑刺。
毕竟农耕之事关乎国计民生,谁敢以此说事或反对,首先便过不了朱元璋这一关,他最为重视农业与百姓。
早朝毕,朱元璋心情愉悦,加之晨起服用回清丹,浑身舒畅无比。
他转身对朱标笑道:“标儿,速派人去请老十七来,尔等兄弟二人陪朕出宫。
闻大戏院有新戏上演,乃老九所赠之舞台剧,非传统戏曲,以言语与表演为主,颇受欢迎,朕亦欲观之。”
朱标闻言,神色振奋:“儿臣亦有所闻,此乃老九专为过年所作之贺岁剧。”
“观众观后,或哭或笑,颇令人好奇。”
“然皆言老九此戏极佳!”
朱松之舞台剧,实述汉中军攻河西走廊之事,融喜剧元素,极为诙谐。
剧中搞笑角色,竟以周通为原型之小人物。
朱松深知喜剧之道,巧妙安排笑料,令观众捧腹。
过年之际,欢笑自是不可或缺。
至于泪点,则在于剧中热血之处,如将士英勇战死沙场之景,朱松刻画深刻。
旁白更有经典台词:“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此句弘扬英雄军人精神,提醒百姓感恩与铭记军人之重要。
不久,朱权亦至。
父子三人乘辇出宫,直奔大戏院。
朱元璋驾临,戏院门口守卫森严,百姓皆知,皇帝又来赏戏矣。
朱元璋父子三人初时不解,为何观众观此舞台剧,时而哭泣,时而欢笑。
及至亲自观赏,方悟其中之妙。
尤其是饰演周通的演员,高大威猛却憨态可掬,反差之趣令人捧腹。
朱元璋观剧情,隐约猜出那误斩哈密头颅的憨厚大汉,正是周通。
初闻此剧讲述汉中军攻取河西走廊之事,朱元璋尚感好奇,而今对老九的才情深感佩服,竟能创作出如此诙谐之作。
及至攻城片段,汉中军英勇无畏,壮烈牺牲,众人皆被触动,连朱元璋亦眼眶泛红。
氛围渲染至极,即便如朱元璋这般历经战阵之人,亦难逃情感波动。
此刻,父子三人终明观众为何悲喜交加。
此剧基调欢乐,搞笑,恰合过年氛围,却又引人深思,让观众体会到军人的艰辛与价值。
“九弟,真乃奇才!”
“为兄自愧弗如。”
朱标红着眼眶,感慨万分。
“父皇,大哥,这剧本真是九哥所作?”
朱权眼中满是敬仰。
剧中汉中军,令他心生向往。
“正是你九哥之笔。”
朱元璋笑而点头。
“儿臣日后定随九哥步伐,建立如汉中军般雄师,守护大明边疆!”
朱权坚定地点头,誓言铿锵。
朱元璋与朱标闻言相视一笑,心中暗赞:这老九真是有两下子!
不过一部戏,竟让朱权视其为楷模!
九哥的表率作用,着实不凡。
午后,朱元璋携二人返回皇宫,晚餐时又邀朱权至奉天殿共膳,边为其布菜,边细心叮嘱就藩后的注意事项。
朱权连连点头,誓以九哥为榜样,不负父皇期望。
对于朱权,朱元璋本就颇为放心,唯独忧虑老四暗中作梗,引诱朱权误入歧途。
而今见朱权对老九心生敬仰,朱元璋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
老四若想再挑拨老十七与老九对立,恐怕难了。
---分割线---
朱标惊愕不已,老九之子朱匣焌竟如此出众?
人心复杂,朱元璋对诸子性情了如指掌。
众藩王在应天府时,乖巧听话;一旦离京就藩,便判若两人。
朱樉与朱棡便是前车之鉴。
其余皇子虽不至于如此,但远离皇权,亦成了封地内的“土皇帝”。
指望他们如宫中般乖巧,实属奢望。
真正如老九般,致力于封地治理、造福百姓的藩王,实属罕见。
老九之前,朱元璋未曾得见。
即便是朱棣,亦满心想着建功立业,从父皇处谋取更多利益,以增强藩镇实力。
这并不意味着藩王们皆有不轨之意,只是人一旦失去管束,本性便会逐渐显露。
朱元璋对这一切洞若观火。
正如国运推演所示,朱允炆在朱元璋生前,犹如温顺孩童,极力讨好以求欢心。
然谁也无法预料,朱元璋身后,若非老四和老九阻止,会有多少儿子遭朱允炆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