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二年(1568年)的深秋,蓟州(今天津蓟州区)长城脚下,寒风卷着黄沙,刮得人睁不开眼。一个身材魁梧的将军勒住马缰,望着眼前破败的城墙——墙体多处坍塌,垛口歪歪扭扭,守城的士兵穿着破烂的铠甲,缩在角落里发抖。他眉头紧锁,对身边的副将说:“就这模样,如何挡得住蒙古人的铁骑?”这位将军,正是刚从东南抗倭前线调来的戚继光。
此时的戚继光,已经是威名远扬。他在东南沿海用“鸳鸯阵”痛击倭寇,“戚家军”的名号让倭寇闻风丧胆。《明史·戚继光传》记载他“用兵如神,东南倭患遂平”(用兵神奇,东南的倭寇之患于是平定)。朝廷把他调到蓟北,这里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
蓟北是明朝北方的门户,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绵延两千多里的长城,是抵御蒙古部落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但多年来,边防废弛,士兵大多是临时招募的流民,军纪涣散,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蒙古的俺答汗部落,每年秋天都要南下劫掠,有时候甚至能打到北京城外,朝廷却束手无策。隆庆皇帝继位后,张居正入阁,力主加强边防,他对万历皇帝说:“蓟北不安,则京城不稳。非继光不能守也。”(蓟北不安定,京城就不安稳。只有戚继光能守住这里)
戚继光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提出“三策”:修长城、练边军、建敌台。可奏折递上去,却引来质疑。兵部尚书霍冀说:“长城绵延万里,哪有那么多银子修缮?”还有御史弹劾他:“戚继光在南方打倭寇还行,北方蒙古骑兵凶悍,他怕是应付不来!”
戚继光没理会这些闲言碎语,他知道,说再多不如做给人看。他先从修长城入手。以前的长城,大多是土坯墙,经不住风雨侵蚀,更挡不住蒙古人的攻城锤。戚继光让人把土坯墙拆了,换成条石和青砖,墙基宽达五丈,墙高三丈,顶部还能跑马。他还在长城上每隔三百步修一座“敌台”(又称“空心敌楼”),这种敌台有三层:底层住士兵,中层储存粮草武器,顶层设箭窗和炮口,既能了望,又能作战。用他的话说:“敌台者,长城之眼也,有此则千里防线如一人之身。”(敌台,是长城的眼睛,有了它,千里防线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协调)
修长城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戚继光想出了个妙招:让士兵和百姓一起干。士兵们负责搬运条石、砌筑城墙,百姓们则负责烧制青砖,朝廷按工作量发工钱。这一下,不仅加快了进度,还让附近的百姓赚了不少钱。
可麻烦还是来了。有个叫刘焘的总兵,觉得戚继光抢了他的风头,故意克扣修长城的粮草。士兵们饿肚子,干活没力气,工程眼看要停工。戚继光直接骑着马闯进刘焘的军营,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分给士兵,然后对刘焘说:“你要是再敢克扣粮草,我就奏请朝廷,撤你的职!”刘焘知道戚继光有张居正撑腰,吓得赶紧补足了粮草。
除了修长城,戚继光更看重练兵。他发现蓟北的边军,最大的问题是“散”——平时像一盘散沙,打仗时各自为战。他把自己在东南练兵的方法搬了过来:先是“选兵”,从农民和矿工里挑选精壮汉子,不要那些油滑的市井之徒;然后“编伍”,五人一伍,十人一队,层层编制,像串珠子一样把士兵串起来;最后“练艺”,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刀枪、射箭、阵法,谁偷懒就军法处置。
戚继光还根据蒙古骑兵的特点,创造了新的阵法——“车营”。他让士兵推着特制的战车,战车前面装有尖木,后面架着佛郎机炮(一种从西方传来的火炮)。蒙古骑兵冲过来时,战车排成一排,像一堵移动的墙,火炮齐发,骑兵根本靠近不了。
万历元年(1573年)春天,蒙古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率三万骑兵入侵蓟州。这是戚继光到北方后遇到的第一次大战。他不慌不忙,让士兵们把战车列在前面,敌台里的弓箭手和火炮手严阵以待。董狐狸骄横惯了,以为明军还是以前那副怂样,下令骑兵冲锋。可还没冲到跟前,就被战车后的火炮轰得人仰马翻。董狐狸不甘心,又组织了几次冲锋,都被打得大败。最后,他带着残兵逃跑时,还被戚继光埋伏的骑兵截杀了一阵,几乎全军覆没。
这一战,让戚继光在北方彻底站稳了脚。朝廷里那些质疑他的声音消失了,连以前弹劾他的御史,都在奏折里夸他“才兼文武,边功卓着”。张居正更是高兴,专门写信给他:“戚将军辛苦,有你在蓟北,我睡安稳多了。”
戚继光在蓟北待了十六年,他修的长城固若金汤,训练的边军锐不可当,蒙古部落再也不敢轻易南下。有一次,他带着部下巡视长城,登上一座最高的敌台,望着远处的草原,对身边的儿子戚祚国说:“你看这长城,像不像一条巨龙?咱们守在这里,就是要让这条巨龙永远护着中原百姓。”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戚继光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了。那些以前被他得罪的官员,纷纷跳出来弹劾他,说他“手握重兵,恐有不臣之心”。万历皇帝本就对张居正的亲信心存忌惮,下令把戚继光调到广东。
戚继光走后,蓟北的边防渐渐又松弛下来。蒙古部落听说戚继光离开了,又开始蠢蠢欲动。万历十三年(1585年),朵颜部再次入侵,虽然被边军击退,但长城上的敌台已经有不少损坏,士兵的训练也荒废了。
戚继光在广东没待多久,就被罢官回乡。晚年的他,常常拿出在蓟北修长城时用过的图纸,一遍遍地看。有一次,他的老部下来看他,说起蓟北的近况,他只是摇摇头,写下“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的诗句。这大概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不管在南方抗倭,还是在北方戍边,心里装着的,始终是国家和百姓。
蓟北的长城还在,那些高耸的敌台,至今还站在群山之间,仿佛在诉说着戚继光的故事。他用十六年的坚守,给明朝的北方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也让自己的名字,永远刻在了长城的砖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