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天。
夏澜站在村委会二楼的窗前,望着窗外被雨水模糊的山景。手机天气预报显示,这场雨还要下到明天中午。她揉了揉太阳穴,转身看向会议室里坐立不安的团队成员。
\"所有户外项目都暂停了?\"她确认道。
\"嗯,采茶、农耕体验、星空露营全部关闭。\"小林翻看记录本,\"但民宿区还有83名滞留游客,主要集中在三家农家乐。\"
夏澜点点头。这是村子成为网红打卡点后遇到的第一个旅游旺季,也是第一次遭遇极端天气。虽然提前做了基础预案,但她心里仍隐隐不安。
\"通知各家准备足够的姜茶和干毛巾,给每个房间送一份小点心表示歉意。\"夏澜刚说完,手机突然响起刺耳的警报声。
县防汛办发来山洪预警:持续强降雨导致土壤含水量饱和,北部山区可能发生山体滑坡。
夏澜的背脊瞬间绷直:\"立刻启动二级响应,通知所有农家乐准备应急物资!\"
她话音刚落,村委会的门就被猛地推开。王翠花浑身湿透地冲进来:\"夏经理!不好了!后山小路塌方,有两名游客被困!\"
会议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夏澜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窜上头顶——那条小路不在常规旅游线路上,根本没有设置警示标志。
\"什么时候的事?游客情况如何?\"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半小时前...是两个摄影爱好者,想拍雨景。\"王翠花声音发抖,\"刚接到电话,他们躲在一个山洞里,但信号时断时续...\"
夏澜立刻分工:\"小林联系镇上的救援队;王叔去准备雨衣、绳索和急救包;李婶负责安抚其他游客。\"她抓起雨衣,\"我和王翠花先去现场看看。\"
外面的雨像瓢泼一般。夏澜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山路上,雨水顺着雨衣领口灌进去,冰凉刺骨。手机信号时有时无,导航完全失灵,只能靠王翠花模糊的记忆寻找路线。
\"应该就在前面拐弯处...\"王翠花话音未落,一阵轰隆声从山上传来。
夏澜抬头,只见一片黑压压的泥石流正从山坡上滚下!她本能地拽住王翠花往后跳,两人重重摔在路边的排水沟里。泥水瞬间漫过腰部,碎石和树枝擦过她们的身体。
几秒钟后,泥石流过去了。夏澜颤抖着爬起来,发现前方道路已经完全被掩埋,厚度超过两米。
\"游客...游客还在那边!\"王翠花带着哭腔喊道。
夏澜掏出手机,依然没有信号。她望向被阻断的道路,心脏狂跳——如果那两位游客试图自行返回,很可能会被二次塌方掩埋!
\"往回走!找救援!\"她拉起王翠花,两人跌跌撞撞地往回跑。
三小时后,当专业救援队终于通过另一条路线找到两名瑟瑟发抖的游客时,夏澜的双腿已经因为长时间浸泡在冷水中而失去知觉。回到村委会,她得知更糟的消息:暴雨导致全村停电,三家农家乐的游客情绪激动,有人已经在社交平台发布\"危险乡村旅游点\"的帖子。
夏澜强撑着处理完所有紧急事务,直到凌晨三点才回到宿舍。她瘫坐在椅子上,看着镜中狼狈的自己——头发凌乱,脸上还有泥渍,右臂上有一道不知何时划伤的血痕。
这次事件暴露的问题比她想象的更严重:缺乏专业的应急响应流程、村民危机意识薄弱、救援设备不足、沟通渠道不畅...如果不是运气好,今天很可能出现伤亡事故。
\"服务再好也抵不过一次安全事故。\"夏澜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这句话,笔尖几乎划破纸面。
第二天雨停了,但夏澜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她首先向所有受影响游客当面道歉,全额退款并赠送未来住宿券;然后立即联系县消防大队,邀请专业人员来村指导。
一周后,当最后一批投诉处理完毕,夏澜召集全村开会。会议室墙上挂着她熬夜制作的\"危机分析图\",详细列出了这次事件暴露的17个薄弱环节。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建立完整的危机管理体系。\"夏澜的声音有些沙哑,但异常坚定,\"这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线。\"
她聘请县消防队长张勇作为顾问,将城市应急管理经验与乡村实际结合,制定了《乡村旅游安全管理办法》。文件厚达五十页,涵盖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事故等各类紧急情况的处置流程。
\"这么多条条框框,咱哪记得住啊?\"李婶翻着手册,眉头皱成疙瘩。
夏澜早有准备:\"所以我们不仅要学,还要练。\"她宣布每月15日为\"安全演练日\",全员参与模拟演练。
第一次演练选在游客相对较少的周二上午。模拟场景是\"农家乐食物中毒事件\",夏澜特意从县医院借来几个假人充当\"患者\"。
\"现在开始!\"随着夏澜一声令下,演练正式开始。
起初场面一片混乱。服务员发现\"呕吐的客人\"后,第一反应是跑去叫老板;厨房人员听说食物有问题,立刻开始争论谁的责任;前台接待员拿着电话,不知道该先打120还是先报告村委会。
夏澜没有叫停,而是冷静记录每个环节的失误。直到70岁的村医李大爷背着药箱气喘吁吁地跑来,看到混乱的场景气得直跺脚:\"胡闹!人命关天的事,你们在这扯皮?\"
老人熟练地检查\"患者\",指挥年轻人抬担架、记录症状、保留食物样本...这场即兴表演让在场所有人羞愧不已。
演练后的总结会上,夏澜播放了全程录像。看着屏幕上自己手足无措的样子,不少村民低下了头。
\"安全不是一个人的事,是每个人的责任。\"夏澜展示新的应急流程,\"从现在起,每个岗位都有明确职责,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基础急救技能。\"
她邀请县红十字会的培训师驻村一周,从心肺复苏到伤口包扎,全员轮训。连平时最懒散的保安老张都认真练习,生怕下次再出丑。
硬件方面,夏澜同样大刀阔斧:增设后山警示牌和监控摄像头;为每间客房配备应急包,内含手电筒、哨子、应急联系卡;在公共区域安装AEd除颤器;甚至给每位村民配备了带有GpS定位的紧急联络手环。
\"这也太夸张了吧?\"王翠花摆弄着手环,\"咱村几十年没出过大事。\"
夏澜没有反驳,只是调出手机上的天气预报:\"下周又有强降雨,我们看看新系统管不管用。\"
这一次,准备完全不同。提前三天,夏澜就启动了天气监测机制,每天两次与县防汛办沟通;所有户外项目提前调整时间;应急物资检查清单落实到人;甚至给预订游客发送了温馨提示,提供改期选项。
暴雨来临当天,全村进入戒备状态。安全员每小时巡查一次地质灾害隐患点;农家乐前台备好足够的雨具和姜茶;电工随时待命应对可能的停电。
最令夏澜欣慰的是,村民们已经自觉形成了应急意识。李婶主动为带孩子的游客准备了室内游戏;王叔检查了所有排水沟;就连平时最不靠谱的保安老张,都认真记录着每小时的雨量数据。
下午四点,当县里发来山洪预警时,夏澜毫不犹豫启动了一级响应。按照预案,所有游客被有序转移到村委会的应急避难所——一个经过加固的大礼堂,备有应急电源、饮用水和简易床铺。
转移过程中,来自上海的一家人格外引人注目。父母带着双胞胎女儿,不慌不忙地跟着指引走,甚至还帮着安抚其他游客。
\"你们不担心吗?\"夏澜好奇地问。
那位父亲笑了笑:\"我看了你们房间里的应急手册和应急包,比五星级酒店还周全。我女儿还特别喜欢你们准备的儿童安抚玩具。\"
当晚,虽然暴雨如注,但126名游客在避难所里安然无恙。村委会提供了热食、毛毯和充电服务,甚至安排了村民表演传统曲艺缓解焦虑。
第二天,当阳光重新照耀山村时,游客们自发鼓掌感谢工作人员。更让夏澜惊喜的是,那位上海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暴雨中的安心之旅》,详细记录了村子专业的应急响应,获得上万点赞。
三个月后,当省旅游局评选\"最安全乡村旅游点\"时,夏澜的村子以满分通过。颁奖那天,她看着墙上那幅已经泛黄的\"危机分析图\",轻轻把它取了下来。
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崭新的锦旗,和一套正在运行的实时安全监测系统。屏幕上,每个风险点都闪烁着绿色安全信号,就像夏澜此刻平静而踏实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