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澜的指尖停在最新一批游客留言簿的一页上。这页写满了歪歪扭扭的字母,不是中文,也不是她熟悉的英文。她眯起眼睛辨认,勉强认出一个单词:\"merveilleux\"。
\"小林,这是什么语言?\"她招呼助理过来。
小林凑近看了看:\"好像是法语?意思是'美妙的'。\"
夏澜翻到前面几页,发现近两个月来,已经有十几条不同语言的留言:法语、德语、甚至阿拉伯语。她迅速调出电脑后台数据——过去60天,国际游客占比从不足1%上升到了8%,而且呈加速增长趋势。
\"这些国际游客从哪来的?\"夏澜自言自语地点开详细数据。大部分是通过国际旅游平台预订,少部分是跟随在华外籍人士旅行团。
一个想法突然击中她:村子已经悄然登上了国际旅游的舞台,而她却毫无准备。
夏澜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开会。投影仪上显示着几组数据:国际游客增长率、停留时间、消费金额。
\"国际游客平均停留2.3天,是国内游客的1.8倍;人均消费额高出60%,而且差评率几乎为零。\"夏澜指着屏幕,\"但我们没有任何针对性的服务。\"
会议室一片沉默。村子接待国内游客已经驾轻就熟,但国际游客?大多数人连想都没想过。
\"语言就是第一大障碍。\"小林打破沉默,\"我们中除了您,没人会说英语,更别说其他语言了。\"
\"还有饮食习惯。\"农家乐老板李婶补充,\"老外不吃动物内脏,不碰鸡爪,上次那个法国人看到我做的毛血旺,脸都绿了。\"
\"厕所问题更大。\"王翠花直言不讳,\"上个月那个英国老太太看到蹲坑,差点晕过去。\"
问题一个个被抛出,清单越来越长。但夏澜的眼睛却越来越亮——每个问题背后,都是提升的空间和机会。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做三件事。\"她在白板上写下:语言、服务、文化。
第一周,夏澜聘请了县里唯一的外语培训机构,为所有一线员工开设基础英语课程。她自己则报名了在线法语课,每天清晨六点跟着视频练习发音。
\"bonjour! Je m'appelle xia Lan.\"(你好!我叫夏澜。)她对着浴室镜子重复这句话,直到舌头打结。
服务升级更为复杂。夏澜亲自考察了城里几家国际酒店,记录他们的服务细节。回来后,她改造了两间样板房:增加西式马桶、配备双语指引、床上用品换成国际游客习惯的羽绒材质。
最困难的是文化融合。夏澜深知,不能为了迎合国际游客而丢失乡村本色。她需要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转机在一个雨天到来。夏澜接到县旅游局电话:法国一家小型旅游公司负责人来华考察,想寻找\"真正的中国乡村体验\"。
\"机会来了!\"夏澜立刻着手准备。她连夜制作了双语宣传册,将村子特色项目重新包装:采茶体验变成\"中国茶道溯源\",古法织布成了\"东方丝绸的秘密\",就连农家菜也被赋予\"土地到餐桌的哲学\"这样的诗意描述。
法国考察团一行三人,由华裔法籍导游张小姐带领。为首的是一位银发女士,名片上写着\"玛德琳·杜布瓦,'真实旅行'公司创始人\"。
\"你们村子的风景很美。\"玛德琳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说,\"但我想看的不是风景,是生活。\"
夏澜早有准备:\"请跟我来。\"
她没有带客人去常规景点,而是直奔村东头的\"竹编陈\"老人家。92岁的陈老正坐在院子里编织竹篮,手指灵活地翻飞。看到外国人,老人也不怯场,咧嘴一笑,露出仅剩的三颗牙齿。
\"太棒了!\"玛德琳兴奋地举起相机,\"这才是真正的中国!\"
夏澜蹲下身,用刚学的法语单词向老人解释:\"爷爷,这是法国朋友,您能教她编个简单的吗?\"
老人点点头,拿起一根竹条递给玛德琳。在夏澜的翻译下,法国老太太笨拙但认真地尝试着,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这一幕被随行摄影师捕捉,成为当天最动人的画面。
午餐安排在李婶家的院子里。夏澜特意准备了两套方案:传统农家菜和改良版。红烧肉去掉了肥腻的部分,野菜沙拉配上了油醋汁,就连米饭都准备了筷子和勺子两种餐具。
\"您很周到。\"玛德琳尝了一口清蒸鱼,眼睛一亮,\"但下次请给我正宗的中国菜,我想体验真正的味道。\"
夏澜记下这个反馈。国际游客要的不是被西化的服务,而是原汁原味但有引导的体验。
考察结束时,玛德琳提出了合作意向:\"我们可以组织小型高端团,每月10-15人,但有几个条件。\"
条件包括:至少一名双语导游、改造三间国际化标准的客房、部分活动要有英文说明。最重要的是——厕所必须升级。
\"两周后给您答复。\"夏澜没有立即答应。她需要评估投入和回报。
当晚,夏澜在电脑前算账到凌晨。改造费用不菲,但国际团的利润空间更大。更重要的是,一旦打开这个市场,村子的品牌价值将大幅提升。
\"做!\"第二天晨会上,夏澜斩钉截铁地说,\"但要分步走。\"
第一步是硬件改造。夏澜没有盲目照搬酒店标准,而是保留了乡村特色同时增加舒适度。旱厕改造成生态厕所,外观仍是古朴的木屋,内部却安装了节水马桶;客房添置了西式床垫,但床上用品仍是手工蓝印花布;餐厅增设了刀叉,但鼓励游客学习使用筷子。
语言服务方面,夏澜与县大学外语系合作,招聘了两名实习生担任兼职导游。同时,她为所有一线员工制作了\"旅游英语20句\"手册,从问候到指路,覆盖基本需求。
文化体验是夏澜最花心思的部分。她发现国际游客对\"真实感\"的追求远超想象。一次,法国游客皮埃尔对农家旱厕大惊失色,但拍了几张照片后,反而兴奋地发到社交媒体,称这是\"最地道的中国体验\"。
夏澜灵机一动,干脆将部分传统设施包装成\"时光体验项目\":旱厕、土灶、井水洗衣...配上详细的文化背景介绍,反而成了最受欢迎的拍照点。
一个月后,第一批法国团如约而至。15名游客中,有退休教授、摄影师、作家,都是深度旅行爱好者。夏澜亲自担任地陪,带领他们体验了为期三天的\"真实中国乡村生活\"。
从清晨跟茶农上山,到傍晚学包饺子;从听老人讲民间故事,到参与晒谷场上的露天电影...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既有原汁原味的体验,又有文化解读的深度。
离别时,玛德琳握着夏澜的手:\"你创造的不是旅游产品,而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批游客的口碑效应远超预期。两个月内,村子陆续接到来自德国、英国、美国的小型高端团订单。最让夏澜惊喜的是,一位英国游客将村子推荐给了bbc旅游专栏,记者专程前来采访。
报道刊登后,国际预订量激增300%。夏澜不得不连夜赶制英文网站,同时培训更多双语员工。
文化碰撞带来的创意也层出不穷。当法国游客对竹编工艺品爱不释手时,夏澜灵机一动,请\"竹编陈\"老人尝试制作迷你埃菲尔铁塔。这个中西合璧的创意大受欢迎,成为最畅销的纪念品。
半年后的国际旅游展上,夏澜的村子成为焦点。她站在展台前,用还不流利但足够沟通的英语、法语接待各国买家。展板上,\"最真实的中国乡村体验\"几个大字下,是玛德琳团队拍摄的精美照片:法国老太太学包饺子、德国小孩在稻田里欢笑、夕阳下中外游客围坐在农家院落的剪影...
展会最后一天,夏澜收到一份特殊礼物——玛德琳寄来的法国旅游杂志,封面正是\"竹编陈\"老人和法国游客的合影。标题写着:《在中国乡村,找到世界的共鸣》。
回村的飞机上,夏澜翻看着杂志,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窗外的云海如同无国界的画卷,而她的小村子,已经悄然成为这幅画卷中的一颗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