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的第七天,夏澜站在村口的高地上,望着下方一片狼藉的村庄。阳光终于驱散了连日的阴霾,却也将灾后的惨状照得一览无余——被冲垮的房屋像被巨兽啃噬过的残骸,泥浆覆盖了曾经绿意盎然的农田,村道上堆积着从山上冲下来的碎石和断木。
她深吸一口气,泥土和潮湿木材的气味钻入鼻腔。手中的重建规划图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符号和笔记。远处传来铲车引擎的轰鸣声和村民们的吆喝声,重建工作已经开始了。
\"夏经理!县里的工程队到了!\"小林小跑过来,裤腿上沾满泥点,手里拿着签到表,\"来了二十多人,还带了两台挖掘机。\"
夏澜点点头,跟着小林向村口走去。那里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围着几辆工程车指指点点。她注意到,尽管家园被毁,但村民们的眼神中没有绝望,只有急切的期盼和重建的决心。
\"乡亲们!\"夏澜站上一块大石头,声音清晰有力,\"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启动灾后重建工作。第一阶段是清理淤泥和危房,预计三天完成;第二阶段是基础设施修复,包括道路、水电和防洪堤,需要两周;第三阶段是房屋重建和公共设施修复,计划一个月内完成。\"
她展开规划图,详细说明每户人家的安置方案和重建顺序。村民们安静地听着,不时点头。当说到要修建更坚固的防洪堤时,人群中爆发出赞同的声音。
\"这次咱们得建得结实点!\"老村支书王叔高声说,\"不能再让洪水说冲就冲了!\"
夏澜微微一笑:\"王叔说得对。县水利局的专家已经设计了新的防洪系统,结合我们村的地形特点,既实用又美观。\"
她刚说完,一个瘦小的身影挤到前面——是村里的小学老师李梅,她怀里还抱着几本湿漉漉的课本:\"夏经理,学校什么时候能修好?孩子们不能一直没学上啊。\"
夏澜蹲下身,平视着李梅:\"李老师,我已经联系了县教育局,明天就会有临时教室搭建起来。新校舍的设计图已经出来了,会比原来的更宽敞明亮。\"
她拿出手机,给李梅看新校舍的效果图——青瓦白墙,宽敞的操场,还有一个小型图书馆。李梅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抱着课本的手也不自觉地紧了紧。
分配完任务,重建工作正式展开。工程队负责大型机械作业和专业技术工作,村民们则分成若干小组,有的清理道路,有的搬运建材,有的为施工人员准备餐食。夏澜穿梭在各个作业点之间,协调进度,检查质量。
中午时分,夏澜路过王翠花家的废墟,发现她正带着几个妇女在泥浆中翻找着什么。
\"翠花姐,找什么呢?\"夏澜走过去问道。
王翠花抬起头,脸上沾着泥,手里却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残缺的瓷碗:\"这是我奶奶留下的嫁妆,就剩这一件了...想看看还能不能找到别的。\"
夏澜心头一酸,蹲下身帮她一起翻找。泥浆又冷又黏,但她们还是一寸一寸地摸索着。最终,她们只找到了几枚生锈的铜钱和半截木梳,王翠花却如获至宝,用衣角仔细擦拭着。
\"夏经理,你看!\"王翠花突然指向不远处,\"那块砖...好像不太一样。\"
夏澜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一块青灰色的方砖半埋在泥土中,表面刻着模糊的花纹。她走过去挖出来,发现砖背面刻着\"光绪二十三年\"的字样。
\"这是老砖!\"夏澜惊讶地说,\"可能是原来老作坊的。\"
她立刻打电话给县文化局,同时调整了这里的重建计划——原本打算直接重建民房的地方,现在要先行考古调查。这个决定意味着王翠花家的重建要推迟,但她却比谁都支持:\"要是能找到老作坊的遗迹,以后游客更多,咱们村就更出名了!\"
下午,夏澜检查到村东头新砌的一段围墙时,发现砂浆比例不对,墙体不够牢固。她悄悄记下问题,没有当场声张,而是晚上找来工程队的老师傅,一起研究补救方案。
\"不用拆了重砌。\"老师傅摸着胡子说,\"可以加装钢筋网,再喷一层加固砂浆,既省工又结实。\"
夏澜松了口气:\"那麻烦您明天一早来处理。别让王翠花知道,她这几天够操心的了。\"
老师傅笑着点头:\"夏经理心细,懂得照顾人情绪。\"
第二天,文化局的专家来了,带着探测设备。他们在王翠花家原址周围划出勘探区,果然发现了更多古砖和陶瓷碎片。专家兴奋地说,这里可能是清代晚期的一处重要作坊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我们可以把这里建成一个小型遗址展示区。\"夏澜在当晚的村民会议上提议,\"周围规划成文化广场,既保护了历史,又能吸引更多游客。\"
村民们热烈讨论,最终全票通过了这个方案。王翠花家被安排在第一批重建名单中,临时住在村委会腾出的房间里。
\"等广场建好了,我家就在'古迹'旁边,多风光啊!\"王翠花乐呵呵地说,早忘了失去祖宅的伤心。
重建工作进入第十天,村子的轮廓已经重新清晰起来。新修的道路比原来更宽敞,地下铺设了排水管道;防洪堤的基桩深深打入地下,表面砌着从附近采石场运来的青石,既坚固又保留了乡村特色。
临时小学也搭建起来了,就在村委会旁边的空地上。三间活动板房,虽然简陋但干净明亮。夏澜路过时,听到里面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不禁驻足聆听。
下课铃响起,孩子们涌出教室。夏澜被李梅请进去参观,发现黑板报上画满了彩色的图画——孩子们心目中的新学校。有带滑梯的教学楼,有能看星星的科学馆,还有养着小兔子的生态园...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能把这个保留下来吗?\"夏澜指着黑板报,\"等新校舍建好了,可以做成一面纪念墙。\"
李梅点点头,眼眶有些发红:\"孩子们知道要重建学校,都特别开心。小强说他爸爸参加了施工队,每天回家都告诉他今天又建了哪面墙...\"
离开学校,夏澜走向正在施工的村口广场。这里是重建的重点项目,将建成一个集防洪、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工程队正在铺设地砖,几位老人坐在不远处的石凳上监工,不时提出建议。
\"这块地砖颜色太新了,跟老村子不搭调。\"80岁的赵爷爷指着刚铺好的区域说。
夏澜走过去查看,确实如此。她立即联系材料商,换了一批做旧的仿古砖。虽然价格贵了些,但铺上去后,整个广场顿时有了岁月的沉淀感,与村子的气质浑然一体。
\"夏经理,北边那段路明天就能铺完沥青。\"工程队长走过来汇报,\"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天。\"
夏澜笑着点头:\"多亏了村民们的帮忙。\"
确实,这次重建中,村民的参与度远超预期。年轻人组成志愿队,轮班协助施工;妇女们每天准备热饭热菜送到工地;连老人们也闲不住,自发组织起来看护孩子,让年轻人能全力投入重建。
夜幕降临,工地渐渐安静下来。夏澜独自走在已经修复好的村道上,路灯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临时安置点的灯光温暖地亮着,传来电视声和说笑声。很难想象,十天前这里还是一片狼藉。
手机震动起来,是县里发来的明日工作提示。夏澜正要回复,一条新消息跳出来——王翠花发来一张照片,是她家新房的奠基仪式。照片里,王翠花一家站在基坑前,笑容灿烂,背后是那块刻有\"光绪二十三年\"的老砖,被郑重地放在玻璃罩中。
\"夏经理,这是咱村的新宝贝!\"王翠花的语音里满是自豪,\"等广场建好了,我家就是'古迹守护人'啦!\"
夏澜会心一笑,回复了一个大拇指。她抬头望向星空,明天又将是一个忙碌的日子,但每一步都在让这个村庄变得更美好、更坚强。
重建的路还很长,但此刻,夏澜心中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