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承脉而来的昆息
离开地心脉的第三十日,地雾里突然漫进清透的玉气,像有股本源之力在雾中流转。灵汐腰间的脉心珠突然发亮,十三颗珠子的纹路同时亮起——褐(石)、蓝(水)、青(草)、青白(崖)、莹白(原)、乳白(峰)、五彩(脉),纹路交织成道圆环,环心浮着个“昆”字。
“是地脉与万物的灵气引来了昆仑本源。”阿昭捧着写满的《山川志》,书页边缘的五彩线突然汇向中心,凝成幅昆仑虚影,“总祭坛的玉璋最深处刻着——‘昆为天地根,气为源,育万物’,原来昆仑是所有脉的源头,藏着开天辟地时的第一缕气。”
话音刚落,前方的地雾突然散开道玉门,门上飘着些半透明的昆仑玉屑,屑上的纹路与珠串的圆环相合,碰在一起发出“琮琮”声,像昆仑玉磬在共鸣。云雪兽突然对着玉门伏低身子,鼻尖蹭过玉屑凝成玉珠,珠里裹着段本源气,气缠上珠串圆环就化成玉纹:“泄……”
灵汐抬手触碰玉门,掌心立刻被暖流包裹,暖流里浮着之前所有脉的纹路,却在靠近玉门深处时渐渐淡去——是昆仑的本源之气在外泄,像被什么东西凿了道缺口。“昆仑的本源泄了。”她摸出总祭坛的玉版,版上的所有纹路突然往中心汇聚,凝成昆仑轮廓,“玉版最后一行字显了——‘万物养昆,昆育万物,源泄则根枯,源凝则万生’,本源要是泄尽,之前接好的所有脉都会重归散乱。”
石砚望着玉门深处,那里的玉气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稀薄,玉壁上的纹路像被虫蛀过,布满细碎的孔洞。他拾起块带玉纹的碎玉,玉芯里裹着丝本源气,气尾却断成虚无——是本源外泄的痕迹。“昆仑绝顶嵌着块‘镇昆石’,”他将碎玉按在掌心,玉屑凝成颗玉籽,“玉籽在说,三日前昆仑心突然裂开道缝,镇昆石的本源纹被蚀了,本源气就顺着裂缝往外泄,连最耐本源耗散的昆仑雪莲都成片枯萎。”
灵汐手背上的银河草印记突然发烫,烫得像贴着昆仑心,印记里的银河纹路竟与珠串的圆环重合——是她体内的灵气与昆仑本源相认,一边是万物汇聚的灵气,一边是天地初始的本源,认在一起生出股圆满的暖意,却被外泄的缺口扯得发疼。远处的玉门突然“嗡”地共鸣,玉屑落下拼出个“凝”字。
(二)玉雾中的守昆人
跟着玉纹往昆仑深处走,玉气越来越浓,浓得能看见空中浮动的本源光点,光点里裹着万物的虚影——石林的岩柱、涧谷的水弦、甸原的草浪、崖壁的岩脉、高原的冰纹、峰巅的云絮、地心的脉根……像所有走过的地方都在本源里重生。
雾里浮着些半透明的玉带,带上的纹路与珠串的圆环相合,缠在一起竟织成道昆仑门,门上的玉纹里嵌着雪莲籽。
“是守昆人留下的‘凝源带’。”一个披着玉色长袍的老者从昆仑门里走出,袍角绣着昆仑全景,玉线走动时竟与珠串的圆环共振,“我叫昆翁,是昆仑最后一个守源人,从先民时代守到现在。”他掀开长袍,胸前的印记是团旋转的光点,与灵汐的银河草印记相触时,玉雾突然退成通途,路两旁的玉壁上,刻着最古老的纹路——不是字,是万物初生的形态:石生、水生、草生、崖生、原生、峰生、脉生,最后都汇入昆仑的光点。
“镇昆石在‘本源窟’,窟底的昆眼连着天地初始的奇点。”昆翁的声音像玉磬相击,“三日前从奇点钻出些‘蚀源虫’,它们以本源气为食,把镇昆石的本源纹蛀成了筛子。要凝本源,得用你珠串里的十三股灵气,混着‘昆魂珠’——珠在昆仑神兽‘开明兽’的巢穴里,可它现在认不出守源人了,本源泄得太厉害,它的灵智都乱了。”
昆翁从袖中取出个玉哨,哨口的纹路正是珠串圆环的缩小版:“吹这个能让蚀源虫暂时停食,开明兽也能认出同源的气息。”
(三)本源的重凝
本源窟底的昆眼像团旋转的光涡,涡心的镇昆石裂成了十三瓣,正好与灵汐的十三颗珠子相对,裂瓣间的蚀源虫正贪婪地吸食本源气,每吸一口,空中的万物虚影就淡一分,珠串的光芒也跟着暗一分。
镇昆石的本源纹本是十三道纹路(石、水、草、崖、原、峰、脉,加上之前未显的风、雷、光、影、时)相缠成圆,此刻被虫蛀得只剩残痕,圆缺了一角,本源气就顺着缺口往外涌。
“得补全这个圆。”灵汐吹响玉哨,哨声里裹着十三颗珠子的灵气,蚀源虫果然停在原地,身体渐渐透明——它们怕万物灵气与本源的合气。阿昭将珠串举起,十三颗珠子飞到镇昆石的十三瓣裂处,褐珠对石纹、蓝珠对水纹、青珠对草纹……最后脉心珠的五彩光填向缺口,“万物灵气归位,才能引本源重凝!”
石砚跟着昆翁往开明兽巢穴走,巢穴里的开明兽正用头撞着玉壁,九只眼睛里的灵光忽明忽暗。“用万物灵草的汁液试试。”石砚将石林的岩苔、涧谷的水藻、甸原的芨芨草、崖壁的崖柏、高原的冰草、峰巅的云松、地心的地衣捣成汁液,泼向开明兽的眼睛。
灵光突然清明,开明兽低头吐出颗通体浑圆的玉珠,珠里裹着团纯白的气——正是昆魂珠,珠身的纹路正是完整的本源圆环。
灵汐将昆魂珠按在缺口处,纯白的本源气立刻顺着十三颗珠子的纹路流转,褐珠里的岩流、蓝珠里的水流、青珠里的草流……所有灵气都与本源气相融,蚀源虫在合气中渐渐化成光点,融入本源纹。
镇昆石的十三瓣裂处突然长出共生体——石上生草、草间流水、水中映冰、冰上覆云、云下连崖、崖底接地、地脉通源……最后所有共生体缠成圆,圆心浮出先民刻的字:“昆为万物母,万物为昆子,源凝则子荣,子聚则源固,生生不息,是为天地。”
“原来不是单向的守护,是互相成就。”灵汐看着珠串与镇昆石的圆环共振,本源窟的光涡开始逆时针旋转,转出的本源气带着暖意,往昆仑四方流去,之前枯萎的雪莲抽出新蕊,蕊心嵌着颗小小的本源珠——是昆仑与万物灵气凝成的共生蕊,蕊每颤动一次,四山灵气网就往天地边缘扩一圈,直到与整个天地重合。
(四)生生的约定
昆翁在昆仑绝顶刻下最后一行字,用的是灵汐珠串的十三色灵气:“万物知昆有本源,昆知万物能聚灵”,刻痕里嵌着所有地方的种子,石籽、水藻籽、草籽、崖柏籽、冰草籽、云松籽、地衣籽、雪莲籽……落雨时生根,开花时结籽,籽随风飘向四方,像昆仑在给万物写回信。
灵汐望着昆仑外的天地,四山灵气网已经变成覆盖天地的光膜,膜上的光点是万物的灵,光膜里流动的是昆仑本源,珠串的十三颗珠子浮在她掌心,化成道圆环胎记,印在银河草印记旁。
阿昭的《山川志》突然自行翻动,最后一页空白处生出文字:“从青泥沼到昆仑心,走的是路,聚的是灵,懂的是——万物同源,守亦同守。”
石砚摸了摸小臂的焰心草印记,印记里多了道本源纹:“以后再没有守石、守水、守草的分别了,守一块地,就是守整个天地。”
云雪兽蹭了蹭灵汐的手心,颈间的毛染上本源光:“该回家了,总祭坛的玉璋该添新的字了。”
灵汐点头,转身时看见所有守境人站在昆仑门后——岩伯、涧娘、甸婆、崖翁、原翁、峰姑、脉翁、昆翁,他们的印记同时亮起,与她掌心的圆环相和。
“我们会守好各自的地方,等你带着新的故事回来。”昆翁的声音在玉雾里回荡。
灵汐挥手告别,脚步踩着本源气铺成的路,往总祭坛走去。路上的共生草正顺着灵气网蔓延,草叶上印着她走过的每一步,像天地在给她记着脚印。
而昆仑的风里,永远飘着十三颗珠子的共鸣声,像在说:天地还在,路就永远等着人走;万物还在,约定就永远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