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4日|小雨
昨晚下了一夜小雨,今早天阴沉沉的,地上满是积水,空气里带着一股潮湿的霉味。
我踩着水洼进了厂区,鞋帮子有点湿,不太舒服。刚进门,李姐就来电话:“张总同意试点推进,你来我办公室,我们定个具体方案。”
我赶紧快步上楼,到她办公室时她正整理文件,一边嘀咕:“你这份纪要昨天晚上我又看了一遍,写得还真不错,客观、稳重,该敲打的敲打了,该给台阶的也给了。”
我笑笑:“尽量不给人留情绪出口吧。”
她点头,又翻开一份表格:“试点仓库定在A区三号库,这个库体量适中,品类结构相对简单,操作员有八个人,大多数人对你已经有点熟脸了。你得亲自盯着,哪怕自己搬货。”
我点点头:“可以,我下去安排。”
她递给我一张名单,标注着每个操作员的名字、工龄、负责区域。“注意这个老王,干了十五年,是个倔脾气;还有小高,心思灵活,但不爱受管。他俩是这试点成败的关键。”
我心中记下,谢过李姐,拿着资料直奔三号库。
仓库里湿气还没散去,几个搬运工正把昨晚进货的纸箱垒起来。老王蹲在角落抽烟,一看我来了,皱了下眉:“你是来讲‘新流程’的?”
我笑笑:“不是讲,是咱们今天一起干,边干边跑流程。”
他冷哼一声:“说到底不就是扫码、签字、改点表格嘛,谁不会?”
我递给他一台刚调试好的pdA设备:“您来试试?”
他抖了抖烟灰,起身接过,翻来覆去看了两下,试着扫了个箱子,屏幕跳出“货物入库成功”。
他看了我一眼:“还行,比原来快。”
我顺势说:“我们今天试点不强制推行,您照旧搬,我在边上跑新版流程,到时候我们看两边时间差多少、错误率多少,用数据说话。”
他盯着我看了几秒:“成,咱就看你能弄出个啥花样。”
上午九点整,我在库区一角支起一张折叠桌,把笔记本打开,pdA调好,表单装订整齐。小高对我颇感兴趣,凑过来说:“哥你这架势,是要开直播啊?”
我笑道:“差不多,搞点现实版的‘仓储大作战’。”
他说:“行,我也试一把。”说着接过一台pdA,扫描、入库、确认,一气呵成。
我盯着屏幕,看着后台实时跳出数据,心里有些小激动。这种事纸上谈兵一百遍,不如落地干一遍。中间出了一次小状况,有个条码模糊扫不出,小高说:“你看,出问题了。”
我赶紧拿过来重新录入货号,备注“人工录入”,顺手拍照上传系统。他愣了一下:“哦,还能这样补录?”
“是啊,只要记录清楚,能追溯,就不算‘死码’。”
老王在旁边看了一会儿,忽然站起来:“我也来试试。”
我忍不住看了他一眼:“您不是说不信这玩意儿嘛?”
他哼了声:“我是不信你这新系统能真省事,但不能光说不练。”
他动作比小高慢得多,但挺认真。一个小时下来,三号库完成了四分之一入库流程,全部使用新系统,平均用时比人工快了18分钟,且无丢码、错码记录。
中午吃饭时,我跟他们几个一起蹲在墙角喝稀饭啃馒头,气氛不知不觉轻松了不少。老王忽然说:“小周啊,你真不像一般那种大学生,听得进话,也不装。”
我心里一动,笑着说:“我也就是从工地上爬过来的,干过打包、搬货、装车、扫厕所,知道你们辛苦。”
小高插嘴:“要不晚上咱聚聚?你请客!”
我大笑:“请!不过要记得报销。”
下午,我继续跟踪整个出入库流程,对照旧模式记录误差值。大约四点左右,系统忽然报警一条异常——一批货扫码后显示“已出库”,但明明堆在角落没动。
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小高扫码时扫了上批残留标签。
我说:“这个就是旧流程的遗留问题,如果提前贴新标签,就不会混淆。”
小高点头:“明白了,要是按你这套,确实更清楚。”
我忙着修复系统数据、截图标注流程漏洞,直到六点半才收工。
回到办公室,李姐正加班。她看到我进来,笑道:“咋样,满脸得瑟的劲,是不是第一天就打胜仗了?”
我把打印好的数据报表放到她桌上,指着几项数据:“平均时效缩短12%,误差率降到2%以下,工人接受度70%以上,流程问题可控。”
她看完后沉默了几秒,说:“不出意外,张总要把这试点仓复制到其他库位,到时候你就麻烦了。”
我问:“为什么麻烦?”
“你知道的,系统越大,阻力越多。今天三号库肯配合,是因为你亲自干、能吃苦。但等你不在现场,就未必每个员工都听。”
我点头:“那我就一个库一个库跑,反正现在没别的任务。”
她笑着摇头:“真不怕累?”
我说:“怕。但比起无能为力的累,这种累让我觉得踏实。”
晚上八点回到住处,我正准备冲澡,就接到李倩的视频电话。她在办公室还没下班,桌上一堆文件,眼睛都熬红了。
“今天我一个人做了两人的工作,刚才还被客户喷了一顿。”
我说:“别怕,这种时刻我们要互相捧场。”
她苦笑:“那你来给我跳个舞?”
“我跳,你愿意给我涨工资吗?”
“涨啊,涨亲吻的次数。”
她说完自己都笑了,我看着她那个狼狈又努力的样子,心里酸酸的。
我们的生活,像是在两个城市的不同战场上孤军奋战,但又都在各自坚持。
只希望这场坚持,别被现实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