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青山村的麦田上。露珠沿着麦叶的脉络滚动,最终坠入泥土。李青踩着湿润的田埂走来,运动鞋上沾满了新鲜的泥点。她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一号试验田的实时数据。
\"王总!\"菌生的声音从智能温室方向传来。年轻人穿着沾满泥土的工作服,手里举着一个透明培养皿,\"您快来看看这个!\"
王轱辘的电动轮椅碾过松软的田垄,在晨光中留下一道清晰的轨迹。他接过培养皿,老花镜后的眼睛微微眯起。皿中是几株嫩绿的麦苗,根系发达,叶片肥厚。
\"这是一号的第三茬?\"王轱辘的声音有些发颤。
\"不,是第四茬!\"菌生兴奋地指着温室方向,\"我们用改良后的地热系统,把生长周期缩短到了五十六天!\"
李青快步走来,俯身查看麦苗。她的发丝垂落,在晨光中泛着淡淡的银光。指尖轻轻触碰叶片,感受着生命的脉动。这株融合了新西兰技术与青山村智慧的麦种,正在创造新的奇迹。
国际学校的上课铃声响彻田野。金发男孩马克带着同学们跑来,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小笔记本和测量工具。自从王轱辘开始带他们参与麦田实践,这片试验田就成了最生动的课堂。
\"王爷爷,我们今天要学什么?\"马克蹲在轮椅旁,蓝眼睛里满是期待。
王轱辘笑着指了指田边的仪器:\"先测土壤湿度,再记录麦苗高度。\"他转向菌生,\"把那个新做的迷你传感器给他们试试。\"
孩子们欢呼着散开,像一群快乐的麻雀。李青望着这一幕,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二十年前,这片土地上的孩子还在为温饱发愁;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这里学习最先进的农业技术。
\"李社长!\"合作社的技术员小跑过来,\"西藏组发来紧急通讯。\"
监控室里,屏幕上的小陈脸色凝重:\"昨夜又一场暴风雪,外接电源全部中断。现在全靠地热系统和备用电池维持。\"
李青立即调出实时数据。温度曲线正在缓慢下降,18c、17c、16c...她快速敲击键盘:\"启动应急方案,关闭非核心区域供暖,优先保障育苗区。\"
\"等等。\"王轱辘摇着轮椅进来,\"试试把地热管压力提升到120%,让循环速度加快。\"
菌生迅速输入指令。几分钟后,小陈惊喜的声音传来:\"起作用了!温度稳定在15c,还在回升!\"
危机暂时解除,但更深层的问题摆在面前。李青召集核心团队开会,投影仪将西藏基地的立体模型投放在会议桌上。
\"我们必须解决高原的极端天气问题。\"李青的手指划过模型,\"这次是暴风雪,下次可能是冰雹或沙尘暴。\"
梨叶的影像通过远程系统接入会议。她身后是省农科院的材料实验室:\"我和团队研发的新型防护涂层已经通过初步测试,抗冲击性能提升三倍。\"
会议持续到正午。散会后,李青发现王轱辘独自在试验田边发呆。他的轮椅停在新播种的二号区前,手里攥着一把泥土。
\"想什么呢?\"李青蹲下身,与他平视。
王轱辘摊开手掌,泥土从他指缝间滑落:\"想起我们种第一亩反季节蔬菜的时候。\"他笑了笑,\"那时候连塑料布都要省着用,现在都搞起高原温室了。\"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马克举着测量仪跑来:\"王爷爷!我的麦苗长高了两厘米!\"
王轱辘接过测量仪,仔细查看数据:\"不错,但水分吸收率还可以提高。\"他指了指田边的控制面板,\"知道怎么调整灌溉参数吗?\"
马克摇摇头,蓝眼睛里满是求知欲。王轱辘耐心讲解起来,声音温和而坚定。李青站在一旁,看着阳光为这一老一少镀上金边。知识的种子,就这样在代际间传递。
下午,李青驱车前往新建的农业培训中心。这座三层小楼是合作社与省农科院合建的,专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教室里,二十多名学员正在学习智能温室的操作系统。他们中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也有周边村子的传统农民。
\"李社长!\"培训中心主任迎上来,\"第三期学员明天结业,您能来颁发证书吗?\"
李青点头应下,走进实操区。学员们分组调试着模拟系统,屏幕上跳动着各种数据。一个扎着马尾的姑娘正用方言向同伴解释参数设置,语言质朴却精准。这就是青山村最宝贵的财富——把高深的技术,变成农民听得懂的语言。
傍晚回到家,李建国和沈雅琴正在院子里逗弄两只小羊羔。这是西藏牧民送来的谢礼,说是给青山和思远玩的。
\"梨生刚来过电话。\"沈雅琴递给李青一杯热茶,\"说牧场又丰收了,准备给合作社再投一笔研发资金。\"
李建国调试着手中的设备,那是给重孙子新做的玩具——一个会说话的智能麦穗模型:\"等他们再大点,我就教他们认五谷。\"
夜深了,李青坐在书桌前整理文件。电脑屏幕的光映在她脸上,勾勒出岁月的痕迹。王轱辘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两杯热牛奶。
\"给你。\"他将杯子放在桌上,\"别熬太晚。\"
李青接过杯子,温热透过陶瓷传递到掌心。她突然想起二十多年前,他们熬夜设计第一个温室时的场景。那时喝的是劣质茶叶,现在换成了牛奶,不变的是一起奋斗的初心。
\"西藏的方案我想好了。\"李青调出设计图,\"把温室整体下沉一米五,利用地热保温。再加上梨叶的防护涂层,应该能抵御极端天气。\"
王轱辘凑近屏幕,灰白的头发擦过李青的脸颊。他指着结构图的一处:\"这里再加个减压阀,高原气压变化大。\"
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为桌上的文件镀上一层银辉。合作社的灯光依然明亮,值夜班的技术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梦想。远处,一号试验田里的麦苗在夜色中悄然生长,那是希望的象征,也是未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