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秋日,天高得有些虚假,阳光金灿灿地铺满殿宇琉璃瓦,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里的铁锈和血腥味。持续数月的清洗,让这座帝都的每一个毛孔都渗透着恐惧。菜市口的血迹反复冲刷,仍留下深褐色的印记。诏狱的哭嚎声夜夜可闻,某些高门大院一夜之间贴上封条,再无生气。
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中,漠北王赵元庚的登基大典,以一种近乎野蛮的效率,强行推进着。礼部的官员战战兢兢,在吴用的亲自督办下,翻烂了古籍仪注,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办出一场“合乎礼法”的典礼,以证明新朝的“正统”与“天命”。
这一日,紫宸殿。百官鹄立,鸦雀无声。只是这“百官”,早已换了面孔,多是投效新朝之辈,或是被吓破了胆、唯唯诺诺的旧吏。人人低眉顺眼,不敢直视那丹陛之上。
鎏金炉里焚烧着珍贵的香料,试图掩盖那若有若无的血腥。
吉时到。钟鼓齐鸣,雅乐高奏。
赵元庚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在仪仗的簇拥下,缓步走向那至高无上的龙椅。他面色沉静,步伐稳健,唯有微微抿紧的嘴角和眼底深处一闪而过的炽热,泄露了内心的激荡。
多少年的隐忍,多少次的搏杀,多少血流成河……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他转身,面向百官。吴用率先跪倒,高声山呼:“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如同潮水般,殿内殿外,所有官员、侍卫、宦官尽皆跪伏,万岁之声震耳欲聋,回荡在空旷的殿宇之间。
赵元庚,不,如今是永初皇帝赵元庚,缓缓抬起双手,接受这山呼海啸般的朝拜。他目光扫过脚下匍匐的众生,一种掌控一切的、近乎膨胀的力量感充盈全身。
“众卿平身。”他的声音经过刻意修饰,带着帝王的威严。
繁琐的仪式一项项进行。祭天,告祖,颁诏,大赦(自然不包括“十恶”之罪),改元“永初”……每一个环节,都像是在用力洗刷过去,烙印上新朝的印记。
然而,在这极尽奢华的典礼背后,阴影始终相随。许多位置空着,那是被清洗的“奸佞”和“逆党”的位置。活着的官员中,有多少是真心归附,有多少是迫于形势,又有多少,眼底藏着刻骨的仇恨?
谢文渊依旧称病未朝。他的府邸如同风暴眼中诡异的平静之地,但谁都知道,这位三朝元老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新朝正统性无声的质疑。
而更让新登基的永初帝如鲠在喉的,是那方至今下落不明的传国玉玺。没有它,这龙椅,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少了点“受命于天”的底气。楚骁……西北……如同一根毒刺,扎在他权力巅峰的喜悦之中。
典礼终了。盛大的宫宴开始。丝竹悦耳,歌舞升平,觥筹交错,仿佛真的天下太平,四海归心。
赵元庚高坐御座,接受着群臣一轮轮的敬酒和谀辞,脸上带着矜持的笑意。酒过三巡,他看似随意地对身旁的吴用(如今已是首辅大学士、中书令)低语:“西北……不能再等了。楚骁,必须尽快解决。”
吴用躬身,声音压得极低:“陛下放心。登基大典已成,陛下乃天下共主。一道旨意,便可召天下兵马来朝。楚骁若抗旨,便是天下公敌。届时,王师所向,区区玉门关,弹指可破。”
“旨意要下。”赵元庚眼神冰冷,“但也不能干等。‘惊蛰’计划,可以启动了。”
吴用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狠辣:“臣,遵旨。”
玉门关。楚骁接到京城新皇登基、改元永初的邸报时,正在校场看新兵操练弩阵。
他随手将那份辞藻华丽、充斥着歌功颂德之语的邸报扔给王校尉,嗤笑一声:“赵元庚倒是心急火燎。龙椅还没坐热乎,就想着号令天下了?”
王校尉快速浏览,眉头紧锁:“将军,他这登基诏书里,虽未明言,但已视天下为其囊中之物。恐怕下一步,就要对各地藩镇、边将下手了。咱们……”
“咱们怎么了?”楚骁拿起一把新制成的弩,试了试机括,“他下他的旨,我守我的关。有本事,他就派他的‘王师’过来试试。”
胡彪在一旁嚷嚷:“怕他个鸟!他来多少,咱们杀多少!”
楚骁没理会胡彪的叫嚣,对王校尉道:“关防不能松。另外,让咱们派出去‘招抚’流民、清理边地的小股人马,都收敛点,暂时退回关隘百里之内。看看风头再说。”
“是。”王校尉点头,又迟疑道,“将军,如今他名分已定,若真以皇帝名义下旨征调,甚至污蔑我等为叛逆,只怕……周边州郡压力会很大,一些墙头草,可能会倒向他。”
“那就让他们倒。”楚骁语气淡漠,“能倒过去的,迟早是祸害。正好趁这个机会,看清楚谁是人,谁是鬼。”
他放下弩箭,目光投向东南方向,眼神幽深:“赵元庚现在最想的,不是立刻发兵打我,而是用最小的代价,让我低头,或者让我从内部乱起来。”
他的预感很快得到了印证。
几天后,一队打着朝廷钦差仪仗的队伍,浩浩荡荡来到玉门关下。这一次,不再是偷偷摸摸的商队,而是明晃晃的天使驾临。宣旨的太监换了一个生面孔,态度却比上一次更加倨傲,宣读的圣旨辞藻华丽,先是对楚骁“坚守边陲、力挫狄虏”表示嘉许,随即话锋一转,要求其即刻奉诏入京“陛见”,接受封赏,并交割兵权,玉门关防务将由朝廷另派大将接管。
旨意读完,关前一片死寂。所有守军的目光都看向楚骁。
楚骁站在原地,动都没动,只是掏了掏耳朵,懒洋洋地问那太监:“说完了?”
太监被他这态度噎得一怔,强撑着架子:“楚将军,还不领旨谢恩?”
“恩?”楚骁笑了,“赵元庚的恩,老子可受不起。回去告诉他,玉门关的兵,是老子和弟兄们用命换来的。谁想拿去,自己来拿。至于陛见……”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转冷:“等他什么时候能把龙椅从血海里捞出来坐稳了,再说吧。”
“你!大胆楚骁!竟敢直呼陛下名讳,抗旨不尊!你想造反吗?”太监尖声叫道,脸色煞白。
“造反?”楚骁眼神一厉,如同实质的刀锋压向那太监,“老子守的是汉家的土,杀的是犯境的狄狗!赵元庚弑君篡位,血洗京城,也配叫皇帝?也配给老子下旨?滚回去告诉他,再敢派人来聒噪,老子把使者的脑袋给他扔回金銮殿。”
话音未落,周围守军齐齐踏前一步,刀枪出鞘半寸,杀气凛然。
那太监和随行护卫吓得魂飞魄散,再不敢多言,狼狈不堪地掉头就跑,连仪仗都丢下了不少。
“将军,如此强硬抗旨,只怕……”王校尉忧心忡忡。
“旨?”楚骁冷哼,“谁的旨?赵元庚的旨,就是擦屁股的纸。不必理会。”
然而,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就在楚骁强硬拒绝朝廷旨意的消息传开不久,关内开始出现一些诡异的流言。起初只是窃窃私语,说将军之所以不肯交出兵权,是心存异志,欲效仿漠北王自立。接着,又有传言说将军其实早已与狄人暗中媾和,之前大战不过是苦肉计,意在骗取朝廷信任和资源。
流言愈传愈烈,越来越具体,甚至开始牵扯到某些高级将领,说王校尉暗中与京城旧臣有联系,胡彪克扣军饷中饱私囊……一时间,关内人心浮动,猜忌暗生。
“将军!这是有人故意散布谣言,搅乱军心。”王校尉气得脸色铁青。
胡彪更是暴跳如雷:“让老子知道是哪个王八羔子造的谣,老子活劈了他!”
楚骁却显得异常平静。他坐在行营内,听着各部将领的汇报,脸上看不出喜怒。
“查。”他只说了一个字。
夜不收和军中的宪兵队立刻行动起来。很快,几个散布谣言最起劲的士卒被揪了出来,严刑拷问之下,线索竟然隐隐指向了几个之前被俘后“归化”的漠北军官,以及一两个近期与外界有可疑接触的低级文吏。
然而,没等顺藤摸瓜,那几名漠北军官就在严密看押下“意外”暴毙,死因蹊跷。而那两名文吏,则在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线索,戛然而止。
“好手段。”楚骁看着报告,冷笑一声,“赵元庚的‘惊蛰’,开始了。”
王校尉背后升起一股寒意:“将军,他们是想要从内部瓦解我们!”
“跳梁小丑,成不了气候。”楚骁站起身,“但苍蝇嗡嗡叫,也惹人烦。传令下去,全军肃奸。有散布谣言、动摇军心者,一经查实,立斩不赦!举报属实者,重赏!”
一场内部清洗,伴随着血腥味,悄然展开。数名被证实传播谣言的士卒被当众处决,气氛骤然紧张。
然而,表面的稳定之下,信任的裂痕已然出现。猜忌如同病毒,在看不见的地方滋生、蔓延。
楚骁深知,这只是开始。赵元庚的暗箭,绝不会只有这一波。
他走到窗边,望向关外苍茫的天地,眼神冰冷而锐利。
你有你的登基大典,我有我的铜墙铁壁。
你有你的暗箭伤人,我有我的快刀乱麻。
这盘棋,还远未到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