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熔器铸碑
东瀛都护府的东海之滨,晨光刚漫过礁石,就被叮叮当当的锻打声惊醒。王老铁带着灵州铁匠与倭国工匠傅忠雄,正围着一座巨大的熔炉忙碌 —— 炉里烧的是从京都皇宫缴获的倭国 “三神器” 残片,青铜质地在烈火中泛着赤红,像极了前六卷平户港之战时,倭寇战船燃烧的火光。
“再加把劲!等青铜熔成水,就能浇铸碑坯了!” 王老铁擦着额角的汗,手里握着他用了二十年的锻打锤,锤头还留着打造灵州民生犁时的凹痕。傅忠雄站在一旁,往炉里添着从琉球运来的硫磺 —— 按伊凡教的法子,加了硫磺的青铜更易塑形,也更耐腐蚀,正适合海边的石碑。
不远处,郑阿福带着渔民们,用测深木丈量着海边的地基。石碑要立在离海岸线三丈远的地方,既不会被涨潮的海水淹没,又能让过往的漕船一眼看到。“按灵州立民生碑的规矩,地基得打三尺深,用青石板垫底,再灌上糯米灰浆,这样能抗住海风。” 郑阿福边说边指挥渔民搬运石板,木头上的红漆刻度被海水浸得发亮,是前六卷在宁波港探礁时留下的痕迹。
苏琬琬捧着一本厚厚的账册,在碑基旁核对物资。册页上记着 “青铜三百斤(三神器熔铸)、青石板五十块(灵州运来)、糯米二十石(江南漕渠调运)”,每一笔都对应着前六卷的民生脉络 —— 灵州的石材、江南的粮食、东瀛的工匠,如今都汇聚在这东海之滨,为 “永镇东海碑” 添砖加瓦。
“苏大人,山东移民王老实送来十石青稞,说要给铸碑的工匠当口粮。” 漕运司的伙计跑过来禀报,手里还拿着王老实写的便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 “愿碑立东海,海疆永安”。
苏琬琬笑着点头,让伙计把青稞送到张阿婆的粥铺 —— 那里正熬着热粥,给工匠们补充体力。“告诉王老实,他的心意记在碑文中,等石碑立起来,第一个刻上他的名字。”
正说着,慕容芷带着影卫赶来,手里拿着一卷用汉文、蒙文、藏文、回文写好的碑文。“苏大人,碑文按陛下的意思改好了,前半段记倭患史实,后半段写战后民生,最后那句‘犯强汉(明)者,虽远必究’,用四种文字刻在碑顶。” 她指着碑文里的 “洪武元年,倭贼焚宁波渔舟三十艘”,“这些都是前六卷查实的罪行,刻在碑上,既是告慰亡魂,也是警示后人。”
苏琬琬接过碑文,指尖划过 “东瀛都护府设三州,迁齐鲁农氓万余,垦田五千亩” 的字样 —— 这是第七卷民生成果的浓缩,像前六卷灵州灌渠、江南漕运的记录一样,用实打实的数字说话。“好,就按这个刻,让后人知道,咱们打下东瀛,不是为了征服,是为了让百姓有地种、有饭吃。”
正午时分,青铜终于熔成赤红色的液体。王老铁与傅忠雄一起,将铜水倒入碑坯模具,滚烫的铜水接触模具的瞬间,腾起阵阵白雾,海风吹过,带着青铜特有的腥味,与远处渔民的号子混在一起。
赵政与赵江月站在不远处,看着这一幕。赵江月指着模具里的铜水,轻声说:“父亲,这三神器曾是倭国的象征,如今熔铸成碑,守护东海,倒比摆在皇宫里有意义多了。”
赵政点头,想起前六卷在灵州,将蒙古残部的兵器熔铸成农具的场景 —— 那时也是这样,把战争的痕迹,变成民生的希望。“对,兵器能伤人,石碑能警世,而真正能永镇东海的,是百姓的安稳日子。” 他指着海边忙碌的人群,“你看,移民与倭民一起铸碑,渔民与水师一起护海,这才是‘永镇’的真正根基。”
夕阳西下时,碑坯终于冷却成型。工匠们开始在石碑上雕刻碑文,汉文的端正、蒙文的流畅、藏文的庄重、回文的秀丽,在青铜碑面上交织,像一幅多元共生的画卷。王老实带着移民们,给石碑裹上防潮的麻布;傅忠雄则用倭国的雕刻工艺,在碑脚刻上灵州民生犁与倭国水稻的图案,寓意 “农桑共济”。
张阿婆的粥铺前,工匠们围着篝火,吃着青稞饼,喝着热粥。郑阿福拿出他的渔叉,对大家说:“等石碑立起来,俺们的漕船再经过这里,就知道回家的路了,也知道,这东海再也没有倭寇了。”
(第三百五十三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