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凯旋归朝
洪武三年秋,宁波港的海风带着丰收的气息,吹得 “洪武级” 战列舰的帆影猎猎作响。萨琳娜站在旗舰的甲板上,手里攥着东瀛都护府送来的《民生账册》,册页上记着 “垦田五千亩,粮产三万石,移民与倭民共设民生坊十二处”,每一笔都透着踏实 —— 像前六卷江南漕运账册那样,没有虚浮的政绩,只有百姓的日子。
“萨大人,前面就是宁波港了!” 郑阿福指着远处的码头,那里早已挤满了百姓,张阿婆的粥铺伙计推着车,柳萱的医女队举着 “惠民医馆” 的旗帜,连灵州的周老栓都赶来了,手里还拿着新打的民生犁。
萨琳娜点头,下令舰队放慢速度。甲板上,明军士兵们整理着铠甲,有的腰间挂着从倭国缴获的武士刀(按规矩登记后留作纪念),有的手里捧着东瀛的新粮种,要带给家乡的亲人。伊凡站在炮架旁,摸着改良后的火炮,脸上满是自豪 —— 这炮用了琉球的硫磺、灵州的熟铁,射程比前六卷远了三成,往后护海更有底气了。
舰队刚靠岸,张阿婆就带着粥铺伙计跑过来,给士兵们递上热粥:“孩子们,你们可算回来了!老身天天在码头等,就盼着你们平安回来,盼着咱们的海疆再也没有倭寇!”
柳萱也带着医女队上前,给士兵们检查身体,陶瓮里的金疮药还是前六卷的配方,只是加了东瀛的草药,效果更好。“大家辛苦了,要是身上有旧伤,就去医馆歇歇,咱们备了最好的草药。”
赵政与赵江月走下战船,周老栓立刻迎上来,手里捧着灵州的青稞样本:“陛下,灵州今年又丰收了!听说东瀛也种上了青稞,俺特意带来些新粮,想和东瀛的粮比比,看谁的长得好!”
赵政接过青稞,看着颗粒饱满的穗子,笑着说:“都好,都是百姓的心血。周老栓,东瀛的灌渠还得靠你指导,等明年,让那里的百姓也能像灵州一样,粮满仓、衣满箱。”
周老栓连连应诺,眼里满是期待。不远处,苏琬琬正与户部官员核对东瀛的民生账册,慕容芷则在清点带回的战利品 —— 除了登记在册的武士刀、和文书籍,还有不少倭国百姓送的手工品,有木雕的渔舟,有刺绣的水稻,都是满满的心意。
百姓们围着舰队,有的问东瀛的风土人情,有的看士兵们带回来的新粮种,还有的拉着士兵的手,问有没有见到自己在东瀛的亲人(不少移民的亲属跟着去了东瀛)。码头的欢呼声、笑声、说话声混在一起,像一场盛大的民生庆典。
赵江月走到张阿婆身边,递上一块东瀛的红豆青稞饼:“阿婆,这是东瀛百姓教我们做的,加了红豆,您尝尝。”
张阿婆接过饼,咬了一口,甜香里带着青稞的醇厚,眼泪突然掉了下来:“好,好啊!咱们大明的粮,东瀛的豆,混在一起就是好日子。老身等着,等东瀛的百姓也能像咱们一样,天天能喝上热粥,吃上饼。”
赵政站在码头的高台上,望着眼前的景象 —— 百姓们围着士兵,工匠们看着新粮种,医女们忙着给人诊病,这场景和前六卷平定江南、范阳时一模一样。他忽然想起第七卷出征前,在奉天殿说的话:“此战非为拓土,实为复仇,为千秋万代之子孙,绝此大患。” 如今,复仇的目标达成了,更重要的是,东瀛的百姓也能过上安稳日子了。
“诸位百姓,诸位将士!” 赵政的声音通过铜传声筒传遍码头,“今日东征大军凯旋,不是朕的功劳,是所有百姓的功劳!是灵州百姓送的粮,是江南织户送的布,是宁波渔民带的路,是东瀛百姓的支持,才让咱们打赢了这场仗,才让东海永镇!”
“陛下万岁!大明万岁!” 百姓们齐声呼喊,声音震得海面都在微微颤抖。郑阿福的渔叉、周老栓的民生犁、张阿婆的粥碗、柳萱的药瓮,在阳光下闪着光,像一个个守护民生的符号。
夕阳西下时,凯旋的队伍缓缓向开封进发。漕船上,东瀛的新粮种与灵州的青稞堆在一起,缴获的武士刀被整齐地摆在舱内(日后熔铸成农具),民生账册与碑文拓片被小心地收在木箱里。
(第三百五十四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