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五章 封赏定策
南京皇城的奉天殿内,洪武十三年冬的暖阳透过菱花窗,在金砖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御座前的丹陛两侧,堆放着东瀛都护府呈送的奏报与贡品 —— 装着新粮的布囊旁摆着改良火炮的铜制模型,丝绸包裹的账册上还带着海雾的湿气,每一件都印证着东征的民生实绩。
“东征诸臣听封。” 赵政的声音沉稳有力,回荡在殿内。他手中的圣旨用朱砂批注着功臣名录,墨迹未干处正是前六卷便追随左右的旧部。
王老铁捧着新锻的民生犁走上前,犁铧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王老铁督造农器万余件,改良东瀛犁具适配水田,赐灵州铁匠坊一座,世袭‘工部匠师’衔,赏青稞千石。” 赵政看着那犁上熟悉的纹路,想起前六卷灵州垦荒时的艰辛,“往后藩属国农器铸造,皆由你统筹。”
王老铁激动得手抖,粗糙的手掌摩挲着犁柄:“臣定不负陛下!明年就带着徒弟们去暹罗,把灵州的锻打手艺传过去!”
伊凡紧跟着出列,身上的铠甲还留着海战的痕迹。“伊凡改良火炮射程,督造琉球硫磺配火药,赐火器营副总管职,赏宁波港商铺一间,准其家眷入籍大明。” 赵政指着阶下的火炮模型,“东瀛都护府需增铸火炮三十门,仍由你监造。”
“谢陛下!” 伊凡眼中发亮,“臣已画好新炮图纸,用上苏大人算的弹道数据,射程能再远两里!”
轮到苏琬琬时,她捧着厚厚的《东征民生账册》躬身行礼。册页上详细记录着 “青稞补种三万石、互市获利五万两、节省赏赐银十万两”,每一笔都透着精打细算。“苏琬琬掌漕运互市,理藩属钱粮,创‘四柱清册’核账目,赐户部右侍郎衔,赏江南织户二十家,准其续编《诸蕃贸易录》。”
“臣有一请。” 苏琬琬抬头道,“前番查考《大明会典》,历代朝贡厚赏常致国库虚耗。今暹罗、占城使臣将至,臣请设‘抽分互市’之制,贡物按市价折算,私货抽税十取其一,既显天威又省民力。” 她早算过这笔账,洪武初年对暹罗的赏赐常超出贡品价值三倍,长此以往终是负担。
赵政眼中闪过赞许,这提议正合他心意。“准奏。礼部即刻修订《朝贡互市新例》,苏琬琬兼管互市司,凡藩属贸易皆由你统筹。” 他看向阶下的慕容芷,“慕容芷护持藩使、巡查东瀛吏治,赐影卫指挥使职,赏云锦百匹,许其调阅四夷馆译档。”
慕容芷上前领旨,腰间的绣春刀轻响:“臣已核查暹罗使团路引,其贡道自东莞入粤,携象三只、象牙百斤,皆在勘合册载明,无夹带私盐、人口之弊。” 她早按前六卷查访江南漕弊的法子,提前核验了使团底细。
最后上前的是赵江月,他捧着《东瀛农桑录》,册页里夹着百姓联名画的春耕图。“太子江月巡境东瀛,平粮种之弊,督修灌溉渠百里,赐‘抚蕃安民’金印,准其兼领太学‘四夷馆’,专司藩属子弟教化。” 赵政看着儿子,想起前夜书房的长谈,“四海归心不在兵戈,在民生教化,这担子便交予你了。”
朝会散去时,苏琬琬正与礼部官员核对新例细则。“暹罗贡品里的西洋布,可与江南丝绸按一比三折算,象牙交太医院制针,多余的入互市变卖。” 她指着账册,“占城求粮种,正好把东瀛试种成功的混种青稞给他们,既解其困又拓销路。”
慕容芷拿着译档走来:“占城使臣还带了国书,说安南又侵其边境,求陛下遣使调停。按《祖训》,安南、占城皆为不征之国,这事怕是要费些周折。”
赵江月恰好走来,闻言道:“前六卷在范阳调解蒙汉纠纷时,父亲说过‘以商止战’。占城缺粮,安南缺布,咱们若开互市让两国通商,再派农师教占城种粮,边境自然安稳。” 他翻出《东瀛农桑录》,“你看,这混种法在越后国增产三成,占城气候相近,定能适用。”
三人正议事,内侍来报:“暹罗、占城使臣已至会同馆,说带了国书与急件,求见陛下。”
苏琬琬眼中一亮:“正好试试新订的互市规矩。” 她将账册塞进袖中,“慕容姐姐去验贡品,我去备抽分量具,江月殿下不妨同去,看看藩属所求究竟是虚名还是实利。”
会同馆内,暹罗使臣正摩挲着带来的西洋布,见三人进门连忙起身。为首的通事捧着国书道:“暹罗国王闻大明平定东瀛,特贡象三只、象牙百斤、西洋布五十匹,求陛下赐棉种千石、织机图样,愿三年一贡,遵勘合入贡。” 他偷偷瞥向一旁的占城使臣,眼神里藏着竞争之意。
占城使臣则满面愁容,递上沾着泥土的稻穗:“安南屡侵我国境,田亩荒芜,百姓饥馑。求陛下赐粮种、派农师,若能调停争端,我国愿岁贡奇南香三十斤、龙脑二十斤。” 那稻穗干瘪发黄,显然是遭了兵祸的模样。
赵江月接过稻穗,又看了看暹罗的西洋布,忽然笑道:“棉种、粮种皆可赐,织机与农书也能给。但有一条,暹罗的西洋布、占城的香料,需在互市司按章抽分后与大明通商,江南的丝绸、灵州的青稞酒,任你们挑选交换。”
苏琬琬适时取出新订的细则:“按此例,朝廷不厚赏亦不苛索,贡品抵税,私货抽分,你们带回的货物能赚三倍利,比单纯领赏赐划算得多。” 她指着细则里的条款,“洪武十一年,温州百姓与暹罗商人交易,太祖都曾开恩放行,可见通商才是长久之计。”
使臣们听了又惊又喜,暹罗通事连忙应诺:“若能换得棉种与织机,我国愿年年增贡西洋布!” 占城使臣更是泣拜:“若得粮种与农师,占城世世代代奉大明为天!”
慕容芷看着这一幕,低声对赵江月道:“这般处置,比单纯赐赏省了国库银两万两,还能让两国沾大明的民生实惠,比派使臣调停管用多了。”
(第三百五十五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