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南洋来朝
南京城外的龙江宝船厂,洪武十四年春的江风带着木屑与桐油的气息。数十艘漕船正装卸货物,暹罗使臣带来的大象在岸边踱步,占城的香料筐旁堆着灵州产的粮袋,新设立的互市司旗幡在风中猎猎作响,上面 “公平抽分,互利通商” 八个字格外醒目。
苏琬琬踩着跳板登上暹罗贡船,舱内整齐堆放着西洋布与象牙,每一件都贴着 “暹罗王府” 的封条。“按新例,贡品象牙百斤入太医院,三只大象拨往皇家苑囿,余下的西洋布五十匹,抽分五匹充公,其余可在南京街市售卖。” 她拿着量具仔细丈量,笔尖在账册上飞速记录,“卖得的银子,可换棉种三百石、织机十台,还有这本《灵州织工要诀》。”
暹罗通事看着账册上的数字,比往年单纯领赏赐多得三成利,连忙点头:“全凭苏大人处置!我国王妃听说大明的云锦织法精妙,若能请织师指点,明年愿增贡西洋布百匹。”
“织师可派,但需以技术交换。” 苏琬琬取出一张图纸,上面画着暹罗的水稻,“你们的占城稻早熟耐旱,若能给些稻种,我派江南织娘去暹罗传艺,如何?” 前六卷她在江南督漕时便知,占城稻与灵州青稞混种能增产,这正是扩大种植的好机会。
不远处的占城贡船上,赵江月正与使臣查看粮种。占城使臣捧着灵州的混种青稞,颗粒饱满的穗子让他眼睛发亮:“这粮种真能亩产三石?我国的田地遭安南兵祸,若是种得活,百姓就不用挨饿了。”
“不仅能种活,还能和你们的水稻混种。” 赵江月蹲下身,用树枝在地上画田垄,“像东瀛越后国那样,青稞种在田埂,水稻种在田中,旱涝都不怕。” 他取出《东瀛农桑录》,翻到混种示意图,“农师随船去占城,教你们修灌渠、防虫害,不出半年就能见成效。”
占城使臣扑通跪下,额头抵着船板:“陛下仁德!我国愿将新州港开放给大明漕船停靠,所有货物只收半税!只求陛下能劝安南罢兵,还给我国三州之地。”
赵江月扶起他,想起慕容芷送来的译档:“安南也是《祖训》所载不征之国,朕已派使臣去安南,传诏令其归还侵地。若安南不听,便断其互市,让他们的绸缎卖不出、盐铁买不到。” 这法子是从前六卷对付江南盐商的手段学来的,用贸易约束远比动兵更有效。
此时岸边传来喧哗,慕容芷带着影卫快步走来:“江月殿下,安南使臣突然抵达,说要面见陛下,还带了安南绸缎与象牙,想争朝贡排位。”
赵江月挑眉,跟着慕容芷来到岸边。安南使臣身着锦袍,见了赵江月却不下拜,反而扬着贡单:“我国贡物价值万金,岂能排在占城之后?占城屡犯我国境,大明若助它,便是偏听偏信。”
“是否偏听,看证据便知。” 慕容芷递上一叠书信,都是占城百姓写给大明的求救信,还有安南士兵劫掠的物证,“这些是影卫在占城边境查实的,你敢说半句虚言?” 她眼神锐利,吓得安南使臣后退半步。
赵江月接过贡单,扫过上面的绸缎象牙,淡淡道:“朝贡排位看的是民心,不是贡品价值。占城求粮种救民,你国求排位争虚名,孰重孰轻,朕分得清楚。” 他指着互市司的旗幡,“若安南归还侵地,与占城修好,互市司便准你国绸缎入华;若执迷不悟,往后大明的盐铁、粮种,一粒一尺都不卖给你。”
安南使臣脸色煞白,他深知本国百姓仰仗大明的盐铁,若是断了贸易,民间必定大乱。“臣…… 臣回去必劝国王罢兵还地。”
待安南使臣离去,占城使臣对着赵江月连连叩拜:“大明真是占城的再生父母!”
赵江月扶起他,望向江面上的漕船 —— 暹罗的西洋布正被搬上岸,占城的香料筐旁围满了江南商人,灵州的粮种与棉种正被装上贡船,一派互通有无的热闹景象。他忽然明白,父亲说的 “四海称臣”,从来不是让诸国跪地求饶,而是让他们带着希望而来,载着实惠而归,让每一片土地上的百姓,都能靠着双手过上安稳日子。
暮色降临时,龙江宝船厂的灯火亮了起来。苏琬琬在账册上记下 “暹罗换棉种三百石、占城领青稞种五百石”,慕容芷在译档上批注 “安南承诺三月内还地”,赵江月则在《四夷馆纪要》上写下:“以商通谊,以农安民,方为长久之计。”
窗外的江风带着暖意,远处的南京城灯火璀璨。
(第三百五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