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东瀛春耕
东瀛都护府的春耕时节,大阪城外的田埂上挤满了人。山东移民王老实蹲在地里,手里攥着灵州带来的青稞种,身旁的倭民傅忠雄正用新锻的犁铧翻土 —— 那犁是王老铁按前六卷灵州民生犁改良的,犁铧加宽了半寸,木柄缠着南洋商队送来的防潮藤条,在倭岛的水田里推拉起来格外顺手。
“傅老哥,你这翻土的力道得匀着来,太深了伤苗根,太浅了盖不住种。” 王老实示范着把青稞种撒进沟里,指尖沾着的泥土还带着潮气,“就像在灵州种青稞那样,行距留三尺,株距留两寸,这样通风好,还能和你们的水稻混种。”
傅忠雄跟着学,粗糙的手掌握着犁柄,动作渐渐熟练。他想起去年冬天,王老铁教他锻打犁铧时说的话:“农具是百姓的命根子,打得结实,地里的粮才长得好。” 如今这犁真的派上了用场,他忍不住笑道:“俺们以前用的木犁,翻一亩地得半天,这新犁一个时辰就够了,还能省不少力气。”
田埂边,柳萱带着医女队正给百姓发防虫害的草药包。陶瓮上的 “惠民医馆” 字样被阳光晒得格外醒目,里面装的是按前六卷灵州医方改良的 “驱虫散”,加了东瀛本地的艾草,效果比单纯的中原草药更好。“撒完种就把这药撒在田边,能防地蚕咬苗根。” 柳萱蹲下身,给一个倭国农妇演示,“要是地里的苗黄了,就来民生坊找俺们,有专治稻瘟的汤药。”
农妇接过草药包,连声道谢,手里还攥着一张汉文的《春耕口诀》—— 是学堂的先生写的,上面用简笔画画着撒种、施肥的步骤,旁边注着倭文,连不识字的老人都能看懂。
不远处的灌溉渠边,苏琬琬正带着吏员核对水量。渠边立着的木牌上,用汉倭两种文字写着 “每日辰时开闸,申时关闸”,是按前六卷江南漕渠的 “分时供水” 法子定的规矩。“大阪的水田比灵州多,得按户数分水量,不能让东边的地旱着,也不能让西边的地涝着。” 苏琬琬指着账册上的数字,“王老实家种十亩青稞,傅忠雄家种八亩水稻,供水得按亩数算,用‘四柱清册’记清楚,谁都不能多占。”
吏员们点头应下,拿着量水的木尺往渠边走去。苏琬琬看着水流顺着渠沟淌进田里,忽然想起前六卷在范阳,周老栓也是这样带着百姓修渠,那时的渠水滋养了灵州的青稞,如今这渠水,正滋养着东瀛的希望。
“苏大人,不好了!北边的北海道,有旧武士偷偷煽动百姓,说咱们的青稞种是‘不祥之物’,不让他们种!” 影卫匆匆来报,手里还拿着一张被撕碎的《春耕口诀》。
苏琬琬心里一紧,却没慌 —— 前六卷在江南,旧党余孽也用过类似的法子破坏漕运,最后靠实打实的粮产让百姓信服。“走,咱们去北海道,让百姓看看灵州的青稞种到底好不好。”
北海道的田地里,几个旧武士正围着百姓嚷嚷:“这青稞是大明的粮,种了会得罪山神!你们看,去年种水稻的地,今年种青稞,肯定长不出粮!”
百姓们犹豫着,手里的青稞种迟迟不敢撒。王老实和傅忠雄跟着苏琬琬赶来,王老实立刻捧起一把青稞种,往田里撒去:“俺们灵州种了五年青稞,亩产比水稻还多两石!去年东瀛的越后国,种了青稞的百姓都吃饱了饭,你们要是不信,俺们现在就种,等秋收了看谁的粮多!”
傅忠雄也跟着说:“俺们家去年种了三亩青稞,收的粮够吃半年,还换了新犁!这不是不祥之物,是能让日子过好的粮种!”
百姓们看着王老实和傅忠雄,又看了看他们手里饱满的青稞种,渐渐动摇了。一个白发老倭人走出来,接过青稞种:“俺信你们!去年俺喝过大明的青稞粥,香得很,俺也想种!”
旧武士见百姓不信他们,还想狡辩,却被影卫拦住。苏琬琬看着他们,冷声道:“你们要是再敢破坏春耕,就按东瀛都护府的规矩,罚去修渠三个月,让你们看看,是粮种不祥,还是你们心坏!”
旧武士们不敢再说话,灰溜溜地走了。百姓们跟着王老实和傅忠雄,把青稞种撒进田里,渠水顺着沟淌过来,滋润着新播的种子,也滋润着百姓的希望。
夕阳西下时,北海道的田地里还满是忙碌的身影。王老实教百姓们堆肥,傅忠雄帮着修犁,柳萱的医女队在田边搭起了临时医棚,苏琬琬则在账册上记下 “北海道补种青稞五千亩”。晚风带着泥土的清香,吹过田埂上的木牌,吹过百姓们的笑脸,像一首温暖的春耕曲。
苏琬琬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的景象,忽然觉得,这就是前六卷一直在追求的 “民生安稳”—— 无论是灵州的灌渠,还是江南的漕运,或是如今东瀛的春耕,只要百姓有地种、有粮吃、有希望,国家就会安稳,海疆就会永固。
(第三百五十七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