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新农时惠农家
灵州的田埂上,周老栓正拿着一本新印的《永徽农时历》,眉头却皱得紧紧的。农时历上用红笔标着 “土豆播种宜春分后五日,青稞追肥宜芒种前三天”,旁边还画着星图,标注着 “太阳黄经三十度”—— 这是苏琬琬带着格物院的算学家,用西洋使团带回的天文仪器测算的,比以前的老农历精准多了,可老农户们却不买账。
“周伯,这新历书准不准啊?俺们种了一辈子地,都是春分前种土豆,哪有春分后种的道理?” 老农王二柱捧着老农历,指着上面的 “春分种薯,秋分收薯”,语气里满是怀疑。
旁边的农户们也纷纷附和:“是啊,老历书都用了几十年了,咋能说改就改?万一误了农时,今年的收成就完了!”
苏琬琬正好带着算学家赶来,手里拿着测日影的圭表(按西洋天文仪器改良的,能精准测太阳高度):“乡亲们,这新农时历不是瞎编的,是用‘太阳黄经’算的 —— 春分后五日,太阳高度够了,地温能到十五度,土豆种下去才容易发芽;春分前地温低,容易烂种。前几天俺们在试验田试种,春分后种的土豆,芽比春分前种的壮一倍!”
周老栓还是不放心,跟着苏琬琬去了试验田。田里的土豆苗果然长势喜人,春分后种的苗比春分前种的高了三寸,叶子也更绿。苏琬琬蹲下身,拨开泥土,露出白白的薯芽:“周伯,您看,这芽多壮!按新历书种,一亩地能多收两百斤土豆。”
王二柱也凑过来看,摸着壮实的薯芽,终于松了口:“俺信了!俺这就回去,按新历书种剩下的土豆!”
接下来的日子,苏琬琬带着算学家和农师,在灵州的每个村落讲解新农时历 —— 用圭表测日影,教农户看星图,还把 “播种、施肥、收割” 的时间编成口诀,写在木牌上插在田埂边。
“春分后,种土豆,地温够了芽不腐;芒种前,追青稞,雨水足了穗更饱……” 农户们跟着念口诀,渐渐记住了新历书的时间。周老栓更是把新历书揣在怀里,每天下地前都翻一翻,还帮着不识字的农户讲解。
秋收时,灵州的土豆和青稞果然大丰收。王二柱家的土豆亩产比去年多了两百斤,他捧着满筐的土豆,跑到苏琬琬面前,激动得说不出话:“苏大人,新历书真好用!俺家今年的土豆够吃一年了,还能卖些钱给娃娶媳妇!”
周老栓也带着新收的青稞,去京城给赵正和赵江月报喜。他捧着青稞穗,对赵正说:“太上皇帝,新农时历太管用了!灵州的青稞亩产破了四石,土豆亩产破了三千斤,百姓们都念着陛下和您的好!”
赵正接过青稞穗,看着颗粒饱满的穗子,笑着对赵江月说:“江月你看,这就是‘格物致知’的好处 —— 用天文算农时,用数据说话,比空讲道理管用多了。往后要把新农时历推广到江南、东瀛,让更多农户受益。”
赵江月点头,让苏琬琬把新农时历印成小册子,配上简笔画,送到每个州县的民生坊。“还要让格物院的算学家们,每年根据天文观测调整农时历,让它越来越精准,让百姓们年年都有好收成。”
此时的江南,李大姐的织坊旁,农户们正按着新农时历种水稻。春桃路过田埂,看着绿油油的秧苗,笑着对农户们说:“按新历书种,水稻肯定能丰收,到时候俺们织坊的布,就能换更多的米啦!”
农户们笑着应和,田埂上的新农时历木牌,在阳光下泛着光,像一个个守护丰收的符号 —— 这是科技的力量,是民生的希望,更是最踏实的幸福。
(第三百八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