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活字印刷术的成功,如同给科学院这台刚刚组装好的机器注入了一管高效润滑剂。看着工坊里那摞越堆越高、字迹清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雪白纸页,陆明感觉浑身的科研细胞都在兴奋地颤抖。
知识被禁锢在竹简和昂贵手抄本里的时代,该结束了!是时候让科学的声音,借助这崭新的技术,传遍天下!
一个酝酿已久的计划,立刻被他提上了日程——创办学术期刊!
他将这个想法在科学院内部会议上提出来时,又引起了一番不小的争论。
“期刊?是何物?类似朝廷的邸报吗?”物理部部长,一位前国子监算学博士,扶了扶眼镜(科学院光学部试制品,精度感人但聊胜于无),疑惑地问道。
“类似,但完全不同!”陆明站在黑板前,又开始了他激情四射的“科普”,“邸报传达政令,而我们的期刊,专门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实验报告!比如,李部长你们物理部搞清楚了杠杆原理的数学表达式,就可以写成论文发表出来!化学部发现了新的元素(暂时还没有)或者改良了火药配方(这个要保密),也可以把不涉密的部分发表!让全天下所有对格物之学感兴趣的人,都能看到、学习、甚至质疑和挑战!”
“质疑?挑战?”医学部那位以脾气倔、医术高着称的孙老医师(孙思邈后裔,被陆明“骗”来的)皱起了眉,“吾等行医,靠的是祖传秘方和多年经验,岂能随意公之于众,任人指摘?”
“孙老,这就是关键所在!”陆明看向他,“医学尤其需要交流和验证!您用酒精消毒,使得外伤化脓率大大降低,这是宝贵的经验!但如果只藏在您心里,或者只传给几个徒弟,能救多少人?如果写成论文,详细记录您的方法、数据和效果,让天下郎中都看到、都学会,又能多救多少人?其他郎中用了您的方法,可能效果更好,或者发现了新的问题,他们再发表出来,大家共同讨论改进,这医术不就进步了吗?”
孙老医师捻着胡须,沉默了。他一生行医,自然希望自己的医术能惠及更多人。
“院正说得有理!”陈远激动地附和,“有了这期刊,我们的研究成果就不再是孤芳自赏,而是可以接受天下人的检验,更能启发他人,推动整个格物之学的发展!这叫…学术交流!”
“对!就是学术交流!”陆明一拍大腿,“我们要办的,就是大周,不,是全世界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期刊!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自然》!”
“《自然》…”众人品味着这个名字,都觉得既贴切又大气。
刊名定下,接下来是确定内容、格式和发行。
陆明亲自操刀,为《自然》创刊号撰写了开篇词,明确提出其宗旨:“探索自然奥秘,传播科学新知,促进学术争鸣,服务国计民生。” 并定下了“数据详实、逻辑清晰、语言准确、欢迎争鸣”的投稿原则。
创刊号的内容,更是重量级。陆明拿出了几篇压箱底的“干货”:
一篇是他亲自撰写的《论微生物之存在及其与疾病、腐败之关系》,附上了利用显微镜(高倍率水晶石版本)观察到的水滴、腐肉中微生物的手绘图片(由画工最好的研究员绘制),详细阐述了细菌学说和消毒的重要性。这篇文章一旦发表,足以颠覆整个医学界乃至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另一篇是《水泥水化反应原理及其强度形成机制探析》,虽然受限于时代,很多现代化学理论无法阐明,但他用阴阳五行(强行附会)和能量变化(模糊概念)进行了解释,并给出了大量实验数据,证明了水泥并非“妖法”,而是有其科学原理。
还有工学部提交的《标准紧固件(螺栓、螺母)设计与受力分析》,农学部的《占城稻与本地稻杂交第一代性状观察报告》,以及数学组那位天才书生发表的《天元术新解及其在测量中的应用》等等。
为了保证权威性,陆明还亲自去请了宰相王朴“赐稿”。王朴听闻此事,大感兴趣,虽然他不懂具体格物之学,但他从治国角度,撰写了一篇《格物致知与强国之道——论科学院于大周未来之重要性》的宏文,为《自然》的创刊站台背书。
稿子齐备,接下来是排版印刷。有了标准化的铅活字和初步成熟的印刷工艺,《自然》创刊号的排版印刷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陆明甚至要求使用了科学院造纸坊最新研发的、更洁白平滑的“科学纸”,以及化学部特制的、不易晕染的“科学墨”。
当散发着浓郁墨香、装帧简洁大气(陆明设计的封面,只有“自然”两个大字和创刊号日期)、厚达一百多页的《自然》创刊号第一批样书,整齐地摆放在陆明面前时,整个科学院核心成员都激动不已。
“出来了!真的出来了!”陈远抚摸着光滑的封面,如同抚摸着自己的孩子。
“这…这里面真的印了俺画的那些小虫子?”孙老医师戴着老花镜,翻到微生物那篇论文,看着上面放大绘制的各种杆菌、球菌,手都在发抖。
“王相的文章也刊印了!这下看谁还敢说咱们是奇技淫巧!”工学部部长兴奋道。
陆明拿起一本,感受着沉甸甸的分量,心中豪情万丈。他知道,这本看似不起眼的册子,将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大周的知识界,激起前所未有的波澜!
《自然》创刊号,首先在科学院和神州书院内部发行,立刻引起了疯狂追捧。研究员和学员们几乎人手一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上面的论文,尤其是陆明那篇关于微生物的文章,颠覆性的观点引发了激烈的讨论,甚至有人当场跑去实验室,要求亲眼看一看显微镜下的“小虫子”。
紧接着,陆明命人将一批《自然》送到了国子监、太学以及朝中各位重臣的府上。
起初,那些传统的文人士大夫对此并不在意,甚至有些鄙夷。但当有人好奇地翻开,看到里面清晰的版式、严谨的数据、尤其是王朴那篇分量极重的文章后,态度立刻发生了变化。
再当有人读到陆明那篇微生物论文,看到那些栩栩如生的微生物画像,以及关于“疾病可能由看不见的小生物引起”的惊世骇俗之论时,整个士林都炸开了锅!
“荒谬!简直荒谬!病乃阴阳失调,邪气入侵,岂是区区小虫所致?”
“陆明此人,恃才傲物,哗众取宠!”
“然…其说有图有据,王相亦为其站台…”
“莫非…世间真有我等目不能见之微物?”
质疑、震惊、愤怒、好奇…种种情绪在知识阶层中弥漫。《自然》这本刚刚诞生的期刊,一夜之间成为了开封城最热门的话题,其风头甚至盖过了某位国公即将大婚的八卦。
一些思想开明的年轻士子和郎中,则如同发现了新大陆,对《自然》推崇备至,甚至有人带着期刊上门,想要拜访陆明或者相关的论文作者,探讨请教。
国子监内,博士们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太医署里,御医们对着那微生物图画研究了半天;甚至连深宫中的柴荣,在收到王朴呈上的《自然》后,也饶有兴致地翻阅了许久,对陆明搞出的这个新玩意儿表示了肯定。
《自然》的创刊,如同在沉寂已久的知识池塘里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它不仅仅是一本期刊,更是一个宣言,宣告着一个以实证、逻辑和交流为基础的新知识时代的到来。
而由此引发的思想震荡,才刚刚开始。一些固守传统的人,已经将科学院和陆明,视作了需要警惕和打压的“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