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守持正固吉祥,悔恨消亡,以雷霆之势征伐鬼方,三年后获大国赏赐。
含义: 守正吉祥(贞吉),悔恨消亡(悔亡)。以强力行动(震用伐鬼方),经长期努力(三年),终获成功(有赏于大国)。象征未济时需坚持正道,果断行动,久而后成。
九四故事:
北风卷着砂砾,敲打在信陵君府邸的窗棂上,发出细碎而持续的声响,仿佛远方战鼓的余韵。殿内,炭火盆驱散了寒意,却驱不散弥漫在朝堂上空的凝重。
“君上,北疆急报!‘鬼方’诸部再度联合,控弦之士已逾五万,劫掠边镇,屠戮我民,其先锋已深入境内百里!”斥候的声音带着疲惫与惊惶,“边军损失惨重,请求朝廷速发援兵!”
“鬼方……”信陵君重复着这个让历代中原诸侯头痛的名字。这些来自草原的部落,来去如风,悍勇嗜杀,劫掠成性,如同附骨之疽,难以根除。此次规模空前,显然不是小打小闹。
将军庞煖立刻出列:“君上!末将愿领兵北上,痛击鬼方,扬我国威!”
“庞将军勇武可嘉,”未成沉稳的声音响起,他走到殿中,“然鬼方非梁国可比。其部众散居草原,逐水草而居,无固定城池。我军若贸然深入,寻其主力决战,恐如重拳击絮,难以着力,反易被其断粮道,袭扰后方,陷入泥潭。”
庞煖皱眉:“那未先生之意,是放任不管,任由其劫掠?”
“非也。”未成目光扫过众臣,最终落回信陵君身上,“鬼方为患已久,小打小闹,难伤其根。此次其大举南下,虽显凶悍,却也将其各部力量相对集中暴露。此乃危机,亦是彻底解决北疆隐患之机!然,欲行此事,非我一国之力可轻易达成,需联合诸侯,共伐鬼方!”
“联合诸侯?”信陵君沉吟,“诸国各怀心思,岂会轻易为我信陵火中取栗?”
“故此,需行‘正道’。”未成慨然道,“臣请命出使各国,陈说利害。鬼方之患,非独信陵之患,乃中原诸夏共同之敌。今日其掠我,明日便可掠他国。唯有摒弃前嫌,同仇敌忾,方能震用伐鬼方,以雷霆万钧之势,犁庭扫穴,永绝后患!此乃贞吉之道——守联合抗敌之正固,方可得北疆安宁之吉祥!”
他看向信陵君,眼神坚定:“此行,成必竭尽全力,缔结盟约。然,亦请君上与国家,做好持久之战备。伐鬼方,非旦夕可成之功,恐需三年,方可见效。”
信陵君看着未成眼中那簇如离火般燃烧的信念,深吸一口气:“好!未先生,朕准你所奏!外交斡旋,朕予你全权!国内战备,朕与庞将军即刻筹备!”
未成躬身一礼,未有丝毫犹豫。
次日,未成便带着少量精干随从,踏上了风尘仆仆的外交之路。他的马车驶过尚未完全从旱灾和梁国入侵中恢复的山河,他的身影出现在一个又一个诸侯的宫廷。
在齐国,他面对齐王的傲慢与疑虑,不卑不亢:“齐富甲天下,然鬼方铁蹄若南下,玉石俱焚,财富安存?合则力强,分则力弱,此三岁童子皆知之理。”
在赵国,他剖析地理利害:“赵与胡俗接壤,鬼方若吞我信陵,下一个兵锋所指,必是赵国!唇亡齿寒,赵王岂能坐视?”
在燕国,他则以共同的边患切入,激起同仇敌忾之心。
他并非空谈大义,更辅之以具体的利益划分、出兵方案、粮草调度等务实条款。一次次唇枪舌剑,一次次权衡博弈,耗费了无数心力。有时遭遇冷眼,有时面临威胁,但他始终坚守“联合抗敌”之贞道,以诚示人,以理服人。
半年后,当未成带着与齐、赵、燕三国签订的盟约返回信陵时,人已消瘦一圈,眼中却光芒更盛。
联军迅速组成,以信陵军为主力,齐赵燕分别派出精锐骑兵策应。未成被信陵君任命为监军,参赞军务。
大军誓师北上,旌旗蔽日。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草原的广阔超出了许多中原将士的想象。鬼方骑兵利用对地形的熟悉,不与联军正面决战,时而化整为零,骚扰粮道;时而聚散无常,偷袭侧翼。联军战线漫长,补给困难,水土不服者日众。
第一年,是在不断的追逐、反骚扰、适应环境与巩固后勤中度过。战果寥寥,伤亡却不小。军中开始出现怨言,认为劳师远征,得不偿失。连庞煖都有些焦躁:“未先生,这要打到何时?将士们思乡心切啊!”
未成坚持己见,耐心安抚:“将军,伐鬼方之难,在持久克刚。此刻后退,前功尽弃,鬼方必将卷土重来,且更肆无忌惮!我等需如磐石,任他风吹浪打,我自贞固不移!”
第二年,联军调整策略,未成建议采取“堡垒推进,分化瓦解”之策。在关键水源地和交通要道修筑堡垒,步步为营,压缩鬼方的活动空间。同时,利用部落间的矛盾,遣使招抚部分较小部落,许以财货,离间其与鬼方王庭的关系。
战事依然艰苦,酷暑严寒,沙暴风雪,皆是敌人。但联军的阵脚越来越稳,鬼方的活动空间被不断挤压,内部开始出现裂隙。
到了第三年,持续的消耗战使得鬼方物资匮乏,人心离散。未成看准时机,建议联军主力发动总攻。
决战之地,选在鬼方王庭所在的“狼居胥山”下。积蓄了三年的力量在此刻爆发,联军步骑协同,攻势如潮。鬼方各部本就人心不齐,在联军雷霆万钧的打击下(震用伐鬼方),终于全面溃败。其单于率残部向西远遁,数年内再无南顾之力。
凯旋之师班师回朝,未成与庞煖并辔而行。看着身后虽然疲惫却军容整肃的将士,庞煖感慨道:“未先生,三年征战,如今想来,当初若无一战到底之决心,若无先生始终坚持贞吉之道,何来今日北疆之安?昔日因久战而生的些许悔恨,如今已是消亡殆尽矣!”
未成微笑点头:“贞吉在恒,悔亡在功。 唯有坚持正道,持之以恒,方能建功立业,使一切悔恨消散。”
回到信陵国不久,更大的荣耀接踵而至。
周天子虽已式微,但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听闻信陵君联合诸侯,大破鬼方,解决了困扰中原百余年的边患,龙心大悦,特遣使臣,携王室旌旗、金帛珠玉、乃至靠近王畿的肥沃土地册封文书,前来褒奖信陵君及其主要功臣。
“信陵君联合诸侯,破鬼方,扬华夏之威,功在千秋!特赐……”使臣宣读赏赐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信陵君率众跪接天恩,心中激动难以言表。这不仅是物质的赏赐,更是莫大的政治荣誉,极大地提升了信陵国在诸侯中的声望和地位。
封赏完毕,信陵君特意走到未成面前,亲手将他扶起:“未先生,此战之首功,非你莫属!若非你力主联合,坚贞不拔,运筹帷幄,何来这三年有赏于大国之殊荣?”
未成谦逊道:“此乃君上英明决策,将士用命之功,三国盟友鼎力相助之果,成,不敢居功。”
他走出大殿,望着湛蓝的天空,心中澄澈。北疆的烽火暂时熄灭了,中原的格局也因这一战而悄然改变。
“未济之成,在震而不辍。”他低声自语。
经此一役,他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在未济的道路上,看准方向后,便需要以坚定的意志和果断的行动(震)去执行,并且做好长期奋斗(三年)的准备,坚守正道(贞),最终才能克服艰难,建立大功,赢得认可与荣耀(有赏于大国),使曾经的困难与悔恨都随风而逝(悔亡)。
讲述了北疆蛮族“鬼方”大举入侵,未成深刻分析局势,提出必须联合诸侯、共同讨伐的战略。他亲自出使各国,历经艰难斡旋,成功缔结盟约。在长达三年的征伐中,联军遭遇了鬼方游击战术、恶劣环境、补给困难等诸多挑战,军中一度产生厌战悔战情绪。但未成始终坚守联合抗敌之正道(贞),坚信“伐鬼方之难,在持久克刚”,力主坚持。最终,联军通过步步为营、分化瓦解的策略,在第三年抓住时机发动总攻,以雷霆万钧之势(震用伐鬼方)击溃鬼方主力,迫使其远遁。凯旋后,信陵国及其君臣因解除重大边患、扬威华夏之功,获得周天子丰厚的物质与名誉赏赐(三年有赏于大国),昔日因长期征战而产生的悔恨也随之彻底消散(悔亡)。此段经历深刻阐释了未济卦九四爻辞的智慧:在面对重大而未竟的挑战时(未济),需要坚守正确的原则和方向(贞吉),并以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行动力去推进(震用),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三年),过程中产生的疑虑与悔恨(悔)终会因最终的成功和认可(有赏于大国)而消亡(亡)。强调在未济之路上,持久、果断与守正相辅相成,是成就大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