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电力照夜途
格物院的实验室里,赵江雪正和西洋学者马可(利玛窦的同伴)围着一个奇怪的装置忙碌 —— 玻璃罐里装着稀硫酸,插入锌片和铜片,用铜线连接着,铜线末端还接了一个小灯珠(用炭丝和玻璃罩做的,是赵正按现代灯泡原理画的草图)。
“再加点硫酸试试!” 赵江雪小心翼翼地往罐里倒了一点稀硫酸,铜线突然闪过一丝微弱的火花,小灯珠瞬间亮了起来,发出昏黄却温暖的光。
“亮了!真的亮了!” 马可激动地拍手,“这就是‘电’吗?比油灯亮,还没有烟,太神奇了!”
赵正站在一旁,看着亮起来的灯珠,眼中满是感慨 —— 这是 “伏打电堆” 的雏形,是电力时代的第一步。他走上前,指着装置说:“这只是‘直流电’,往后咱们还要研究‘交流电’,造发电机,让电传遍大明的每个角落,让百姓们在夜里也能像白天一样干活、读书。”
伊凡也凑过来,看着灯珠说:“要是能造个大的‘电堆’,装在火车上,是不是就不用烧煤了?比蒸汽机还方便!”
赵正笑着点头:“以后会的。现在咱们先造‘手电筒’,用小电堆供电,让夜巡的士兵、赶夜路的百姓,都能有光。”
接下来的日子,赵江雪和马可、伊凡一起,改良电堆装置 —— 把锌片和铜片叠得更多,用更浓的硫酸,让灯珠更亮,续航更久。他们还造了第一个 “手电筒”:把电堆装进木盒里,灯珠装在前端,木盒侧面装了开关,按下开关,就能照亮前方的路。
夜巡的士兵第一次用上手电筒时,激动得不行。士兵李二牛握着手电筒,照得前方的路清清楚楚,再也不用提着油灯、怕风吹灭了:“这东西太好用了!夜里巡铁路,再也不怕摔了,还能看清铁轨上有没有杂物!”
消息传到皇宫,赵江月特意来格物院看手电筒。他握着手电筒,在院子里走了一圈,灯光照亮了石板路,也照亮了院中的蒸汽机车模型。“父亲,这电要是能用到民生坊就好了!夜里织布、打铁,都不用点油灯,既安全又亮堂。”
赵正点头,指着实验室里的另一个装置:“儿臣们正在造‘蓄电池’,能储存电,白天充电,晚上用。等造好了,先装在江南的织坊里,让织户们夜里也能织布,多赚些钱。”
苏琬琬也来凑热闹,看着亮起来的灯珠,笑着说:“要是电真能普及,咱们的《民生报》就能在夜里印刷了,不用再等白天,能更快送到百姓手里。”
赵江雪拿出一张 “电力规划图”,上面画着发电站、输电线、电灯的位置:“父亲,儿臣想在京城建第一个发电站,用蒸汽机带动发电机,先给皇宫、格物院、民生坊供电,往后再扩展到整个京城,整个大明。”
赵正接过规划图,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线条,仿佛看到了未来大明的夜晚 —— 家家户户亮着电灯,街道上的路灯像星星一样,织坊里的蒸汽织机在灯光下运转,孩子们在灯下读书。他忽然想起穿越前的夜晚,城市里灯火通明,如今在这大明,他终于能亲手点亮这片土地的黑夜。
“好!” 赵正重重点头,“就按你的规划来,格物院的资源优先供应,朕等着看大明的第一个‘不夜城’。”
此时的实验室里,灯珠还亮着,昏黄的光映着赵江雪、马可、伊凡的笑脸,也映着大明电力时代的希望。
(第三百八十三章完)